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0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0]
百色中学2005——2006学年度期中考试
"百色中学2005——2006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第Ⅱ卷卷头处。
    2、交试卷时直接将第Ⅱ卷交上来。
一、(12分,每小题 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怂恿(sǒng)    孤僻(pì)     蛮横(hèng)   朱拓(tuò)
    B.仓颉(jié)      车辙(zhé)    苍劲(jìng)   谄(chǎn)媚
    C.冠冕(miǎn)    吝啬(shè)    国粹(cuì)    残羹冷炙(zhì)
    D.畏葸(xī)      德性(xìn)   顽劣(liè)     昂(áng)首阔步
2、下列加点的成语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初年,汉帝国的日子十分艰难,为苟延残喘,汉朝不得不屈辱地嫁公主和亲,陪送丰厚的嫁妆,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才扭转。
    B.三门的反扒老太太陈桂枝,在当地可是个大名人,不仅当地小偷闻风而动,每逢大型活动,周边县市都要邀请她去“捧场”。
    C.不少鸡精产品在外包装上大放厥词,只标有谷氨酸钠、食用盐、蔗糖、鸡肉粉、植物蛋白等名称,根本不注明含量。
    D.以“全球化冲击下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为由头,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评论,其中既有不以为然者,也有声言要隆重对待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林冲比武这段描写,被作者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坏,关键在于使人物形象个性化。
D.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
4、下列新闻标题,句意明确、不产生歧义的一项 是
  A.中央一号文件力推新农村建设。        B.癌症老人在沪乘车难求一
C.中州大鼓一年敲来30万                D.年画消失,需要反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建筑特征
                            余  裕
    人类建筑起源于木构,这已被西方建筑考古所证实。
    中国建筑在黎明期就已显示出了木构建筑特色。这一方面是适应了自然环境、利用天然资源的结果。中华文明发祥地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后来夯土技术发展,使得木质结构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中式建筑长期使用土木混合结构,造价低廉,取用便利。另一方面从实用性上来看,中式木土结构建筑解决了防水防朽的问题。
    中国先民亲近泥土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广袤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事物,人依籁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大地,不断加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


浏览完整试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间保持了同一的风格和结构,因为它是和儒家的伦理观念相一致的。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上,是并不信奉形而上学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的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他任何材料都不会象土木一样朴实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结构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的体现。
    木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和美观的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
屋顶反曲线的出现最早大约在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有着很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而这种审美结构的获得,依赖于木质的承重结构。
5、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风格、结构一直没改变,原因之一是先民们“以农为主”的观念。
    B.中国建筑刚开始就是木构的建筑特色,这主要考虑的是防水、防朽的问题。
    C.中国建筑的木构特征来源于天然资源,这可以就地取材,使房屋造价低廉。
    D.中国建筑质地朴实无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屋顶的特征表现动感特征。
6、下列关于中国建筑体现的“处世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土木建筑,体现了现代人对土地依赖、对泥土的格外偏爱。
    B.中国建筑的木构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一致,体现哲学家的伦理色彩。
    C.注重现实,不考虑宗教超越的观念体现在中国建筑上是木构建筑。
    D.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动静交替、虚实相济,吻合了传统的审美心理。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反映出一个文化内涵,从审美角度看,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
    B.人类建筑的研究体现了社会中居住和人的关系,体现了先民的审美情态和审美价值。
    C.木构建筑的特征比较固定,发展变化不是很大,但根据使用的要求也在不断改进着。
    D.中国建筑注重动静结合,如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屋项曲线就能很好地表现这个特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处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8、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接受,继承
    C.叩关而攻秦    叩关:攻打函谷关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②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0、下列赏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排比修辞,极言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以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方面突出显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国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高一年级语文答题卷
第Ⅰ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故业,因遗策。(2分)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分)
    译文: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分)
     译文: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精  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这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直抒胸臆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3分)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这首诗有哪些特点?(5分)
 
                                                                              13、填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内容(5分)
(1)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及其所之既倦,                 ,                。(《兰亭集序》)
(3)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过秦论》)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   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恨才转化过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说: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是父亲所顾及不到的。
    父亲的脾气不好,也不知是因为没进一天学堂,,还是由于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摆脱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骂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他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
    所以,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将获得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喜极而泣!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我也只是应付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之类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阅读和咀嚼在自己生命中那一再被忽略的、仇恨的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了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仅仅因为老家流传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父亲的所举,嗤之以鼻,甚至愤然。信的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念了这么多书,记性也忒懒,叫金——翔!”“金——翔”于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呐呐地低语:“我这一辈子只识得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展开余下试题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也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的已经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下跪——向父亲,向对我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14、“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3分)
    
                                                                                  
16、文章的高潮部分是父亲来信一段,让人感动。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在这一段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列举两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7、“我”在对待父亲上有哪些错误?“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你是如何评价“我”对父亲的这种“态度变化”?(7分)
   
                                                                                
六、(15分)
18、网上论坛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地方,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论坛上发表我们的看法、表达我们的思想。请根据河南西华县大学生洪战辉的事迹,在论坛上写一条网友留言或感言,谈谈自己对洪战辉的看法。(不少于50字)
    洪战辉:当代大学生,家境贫寒。父亲有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求学的洪战辉在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靠勤工俭学养活有病的父亲,养活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如今已12岁的妹妹“小不点”。(6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百色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