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106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5]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现代文阅读)题汇编(二)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现代文阅读)题汇编(二)
五、(18分)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浏览完整试题[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答案】: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
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结合原文赏析。2分)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五、(22分)(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                                                                       
【答案】:14.声音应当听,为什么用想呢?其实本题就是“想”与“听”的区别对比。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
15.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稻子呈现相同颜色的农夫不正是,同时一种劳动者与劳动成果成熟之后的一种收获之美的象征吗?标准答案给了三点,我觉得强人所难,考生很难想出那么多含义,所以这道题出得不错,但答案太坑人。
16.文章反复强调“阳光”,正因为夜来香、昙花都夜间开花,所以称为“阴香”,这道题很容易。没有壮怀则主要是与农夫比较,与稻子比较,农夫稻子都是在阳光下劳动的一种象征,说夜来香昙花没有壮怀恰是为了强调后两者有壮怀。
17.其实文章最大的主旨就是歌颂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考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全国卷2)
绵绵土 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
答: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恩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答: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答:                                 
【答案】:14、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15、(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16、母体——绵绵土——故乡
17、(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五、(21分)(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展开余下试题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没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答案】:16. ⑴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7.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8.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19.(言之成理即可)
(四川卷)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2006年普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