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876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6]
《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本练习卷除19题之外全为选择题,除选择答案外,请把不恰当之处划出并纠正)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 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3.对何其芳的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河
  我散步的伴侣,我的河,
  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啊,
  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
  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
  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A.第一诗节,描写了流淌的河水,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B.第二诗节,进一步写河与“我们”的关系,更真切地更直接地抒发了对河的赞美。
  C.结尾两行诗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对山水的热爱。
D.“我知道”两句诗,饱含丰富的哲理,引起人们深深的联想。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浏览完整试题经霜后我才发现……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炼,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5.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1)(2)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6.读下面的诗,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蝈蝈和蛐蛐
[英国]济慈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
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
躲进了林荫却有个声音
在草地边、树篱间飘荡不止;
那是蝈蝈在领唱,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
因为如果它唱的疲倦过分,
就在草叶下享受片刻的闲适。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
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
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
使人在睡意朦胧中恍惚听得
绿草如茵的山坡上蝈蝈的歌曲
A.在沉闷的暑热中,大地仿佛在白炽之光中渐渐死去,忽然,一阵阵悠长清脆的嘶鸣声冲破了夏日正午空间的死寂。蝈蝈的欢唱使大地又有了活力。
B.冬夜的寂寞又将无聊降临到围着火炉的人们中间,这时另一个可爱的生命唱起了动人的歌。蛐蛐的歌块驱散了懒绵绵的无聊,将炉火的温暖凝成了美丽的梦境,使人们仿佛听到蝈蝈的歌声。
C.本诗使用了对比手法,将蝈蝈和蛐蛐的歌声与沉闷清冷的环境对比,从而达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诗人让夏的丰盛与冬的宁静在“大地的诗”中相连、交替、将生活融成一片温煦和谐。
D.人生虽然充满烦恼与痛苦,但人生的美丽和希望即如“大地的诗”,是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会消亡的。诗人将自己那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气蓬勃富于生命力的事物的高昂的激情融入对蝈蝈和蛐蛐的歌咏之中。
7.读《假始生活欺骗了你》,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国]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必悲痛,不必气忿!
在苦闷的日子里需要克制,
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心灵生活在未来之中,
而现在却总有苦闷,——
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
而过去了的,就会变的可亲。
A.诗的第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的孩子,用一种非常亲密、温和的语气告诫人们在艰难的时刻怎样克服悲伤情绪。
B.诗的第二段语气变了,不再是专对接受赠诗的少女而言的了,而像是一位轻轻叮嘱完孩子的长者,不自觉陷入了沉思中,既对少女,也对自己,喃喃道出生活的哲理。
C.“未来”代表着一种理想,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后,再回首过去,那往日的痛苦与悲伤会渐渐隐去。
D.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普希金抒情诗特有的博大而深刻的激情,以及诗人火热而坚强的乐观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流亡者的悲哀
穆木天
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
母亲在望儿子,弟弟在望哥哥;
可是,没有人晓得,在这个大都市中,
我一人在拖着我的流亡者的悲哀。
“可怜的落侣雁”般地悲凄,
故园的烽火,更显得我的空虚,
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
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
在阴凄的巷中,度着虚伪的生活,
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着;
憎恨,如烈火潜在黑煤块里,
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
到海的那边,到山的那边,
流亡者的悲哀和憧憬交集着;
我也不想母亲,我也记不起弟弟,
故园的屠杀和烽火,在心中交映着。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晚
注:“九一八”之后,作者因战乱流落他乡。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写母亲、弟弟在家乡思念“我”这个因战乱流浪远方的人,可是自己内心的悲哀谁又能理解?
B.“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在消沉中,透出一个敏感灵魂自责的痛苦。
C.“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说明诗人不安于这种“虚伪的生活”,自觉地意识到,无论如何的境遇,必须肩负起民族受难的十字架。


展开余下试题D.“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说明诗人在国难时期,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对前途感到渺茫,内心十分绝望。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民族的苦难、故园的烽火连在一起,为这首诗带来了个性的色彩,增加了抒情的深度。
B.本诗语式整齐,读来铿锵有力,体现了诗人勇赴国难的可贵品质,这种精神与不理解哥哥的“弟弟”,不理解儿子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本诗是一种写实性的抒情,但读来含蓄隽永,如诗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海的那边,山的那边”,只是一处用“在”字,一处用“到”字,没说明自己怎样投身赴敌的决心,心灵变化的历程却得到暗示。
D.诗人的心先是“悲哀”,后来是“悲哀与憧憬交集着”,形象地写出了战胜自我的历程,呈现于诗中的是一颗为民族苦难燃烧着的心。
(赏析10-18题的诗歌,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10.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发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1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A.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复兴的讴歌。
B.诗中的“我”是冲破藩篱挺然而现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这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D.“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竞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光辉灿烂。
12.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中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它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3.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人被子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成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图: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4.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
B.诗中的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C.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运用比喻、衬托手法,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D.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15. 风 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
注:辛笛(1912--)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诗人刚从海外归来。
A.第一、二句以铁轨喻“中国的肋骨”,以列车喻“社会问题”,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出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第三、四句是对车外景象的写实和议论,诗人取茅屋与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索,也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之可悲可叹。
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新”与“旧”也形成鲜明的反差。五、六句表现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
D.最后一句点出“风景”这个诗题的暗讽意味,表达了对社会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16.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么一节年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几“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
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第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7. 泥 土 鲁藜
若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一条道路
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泥土的议论,来透露诗人的思想观念。
B.酝诗上段采用了比喻手法,来揭示人生通俗易懂。 
C.杜诗上下两段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诗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经对照,便可知道。


展开余下试题D.本诗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塑造了泥土的动人形象。
18.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了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中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
19、仿照学过的(某一首或几首)诗,自己创作一首诗。到校后与同学交流,每小组推荐一首在课堂上展示。
《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1.D (“悲观”错误,应为“乐观”)
2.B(不是反衬,而是正衬)
3.B(“更直接”错误,应为“含蓄”)
4.(1)A(“吹拂”改“劲吹”)
(2)A(升华诗的思想境界的是第二点)
5.(1)A(不是“心甘情愿”)(2)C(同情的感情)
6.C (“以动衬静”错,应为突出“动”,“冬的宁静”不当,蛐蛐的吟唱打破了“冬的宁静”)
7.C (“实现了”不当)
8.D(“十分绝望”不当,注意诗中的“憧憬”)
9.B (“语式整齐”、“铿锵”不当,应是自由体式,悲哀沉郁;“不理解”不当)
10、D(诗中用了比喻,“鸟”就是“我”,“我”也是“鸟”,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11、C(这是女诗人的自况,同时也是祖国的情况,两者都历尽艰难才从“蛛网”里“挣脱”)
12、B(诗人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到困惑,但诗中并没见诗人就此而退缩、消沉)
13、B(本诗并不是写人的“主动”和“被动”的哲理)
14、C(诗中并无比喻和衬托手法的运用,有拟人手法)
15、D(最后一句是诗人对祖国前途的痛心和失望)
16、D(全诗写“思念”,表达感情是含蓄的、深沉的,这也是舒婷诗歌的一个特点)
17、D(本诗并没有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18、D(“历史----”一句是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沉思”的内容应是内在的生命感受) (61.142.247.165)"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必修二》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