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20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1]
选用、仿用、句式变换详案及练习
"选用、仿用、句式变换详案及练习
一、考纲要求: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表达应用D
“选用句式”是按照题目给定的要求选句。除句式要求外,还要求语意恰当,与意境和谐。“仿用句式”是指按照特定要求,在造句形式上仿用给定的句子,而改换与原句有某种关系的内容。“变换句式”是指按照特定要求,保持原句内容,改变原句形式。
近几年来,该考点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如以全国卷为例:2001年考查了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2002年考查了仿用(运用比喻仿写句组),2003年考查了变换句式(复句变单句)。2004年是全国一些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一年,除了北京卷外,共有14卷考查了仿用。6卷考查了句式变换,1卷考查了选用。2005、2006年高考题中,各个地区依然把仿用和变换句式作为本知识点的考查重点,从近几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考点已演化为一种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除“选用”、“仿用”、“变换”三者本身有重叠交叉外,还常与修辞、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等考点有重合。
二、系统知识备考及试题例析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仿用句式主要采取“依葫芦画瓢”的形式,从多侧面、多角度考查。对联的仿写、运用修辞对诗词的仿写、运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的仿写等是近年考查的热点。
(一).续写对联。
续写对联的下联,是2004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全国15套高考题中,全国卷1-4套和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共7套试卷考查了对联的续写。对联登陆高考语文试卷,给人“反璞归真”之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起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同时对联在内容上推陈出新,给人以时代气息,起到引领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作用。虽然05、06年对对联的考查有所淡化,但还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例:(2004年高考全国Ⅲ卷吉林、四川等地)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解题指津】
对联续写解答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联系给出的上联所产生的语言环境。有的上联明白告诉我们对联所运用的地点、场合。如2004年浙江题明确说明是为图书馆拟写下联。有的则暗含时间语境和情境,如2004年全国Ⅰ卷上联:爆竹声声脆。很显然是告诉我们,对联反映的时间是春节,我们可以由春节放爆竹的情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物象。如“春联”、“腊梅”、“雪花”等,于是仿写出下联:“春联幅幅新”、“腊梅朵朵香”、“雪花片片欢”等;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当时人们庆祝春节的情境。如“家家团圆”、“看春节联欢晚会”等,仿写出下联:“团圆家家乐”、“节目个个精”;我们还可以由此想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等内容,仿写出下联:“生活节节高”;我们还可以想到“祖国繁荣富强”等,仿写出下联:“祖国日日新”等。如果我们不联系语境和情境,即使符合对联的格式要求,也不能算对。如给上联为:“学问藏今古”的图书馆配上“道义写春秋”的下联,虽然在修辞的角度上是对的,但在意思上,就与图书馆的场合不相吻合。如果改成“文字载春秋”或“阅读争朝夕”等下联就与图书馆特定的环境相吻合了。所以,续对联既要看语境,也要看情境。上、下联在语意上要紧密关联,若又能凸现生活气息、紧贴时代脉搏,就可以达到“意胜”的境界了。
浏览完整试题
二是要符合对偶的修辞特点。对联的上、下联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对应位置词的词性要完全相同(至于平仄,高中生可不作要求),在这一点上有对错之分。如:“科学能致富”的下联如果写成“勤劳家能兴”就应算错,虽然,从意思上上下联是照应的,但在词性上,上下联不相对应。上联“可”是助动词,下联“家”是名词,二者词性不相同。上联的“致富”是动补式结构,而下联“能兴”是偏正式结构,二者不相对应。所以这样续写的下联是错误的。如改为:“勤劳可兴家”就与上联的意思相对应了。
【答案】第一题:正气满乾坤 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二).修辞仿写
运用规定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是近年在高考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仿用题型。2004年要求运用比喻仿写的有重庆卷、天津卷、湖北卷、浙江卷;要求运用拟人仿写的有江苏卷、湖南卷;要求运用排比仿写的有辽宁卷。2006年更是综合了几种修辞手法,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贵州四省题要求既使用比喻又构成排比,可见这类试题应该作为我们训练的重点。
例.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
【解题指津】
完成此题一是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二是要抓住山的外在、内在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三是要与被仿写句和谐对应。四是与被仿句的修辞方法相一致。
【答案】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2、.组句仿写
例:(2004年湖北卷)下面四个比喻,意思连贯,本体、喻体分别含有递降关系。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解题指津】
完成该组句子的仿写,我们必须认真领会题干信息:原句的本体和喻体意思逐层递降。仿写的组句也必须满足此条件。原组句的意思是连贯的,仿句的意思也必须是连贯的。原组句各句都含有本体和喻体,仿写组句每句也必须含有本体和喻体。
【答案】社会是一本大书,学校就是书的文章;班级是文章的段略,小组就是段略的句子。
(三) 句式变换
“句式变换”一般采用文字表述题的方式考查。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一般句与修辞句的变换是考查的热点。2004年的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和湖北卷,2005年广东卷,2006年天津卷都考查了长句变换短句;2004考查了短句变长句的有辽宁卷,考查书面语变换口语的有江苏卷,考查一般句子变换排比句的有湖南卷。2005年北京春季试题还考查了提取材料,整合成单句的形式。总之句式变换是本考点仅次于仿用的又一个考试热点。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句式的特点和用途:
1、长句与短句
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其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磅礴。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可调整语序,可增删某些词语,不能有语病。
长句短句的变换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首先找主干,然后再分清是句子的主干还是枝叶部分复杂,把复杂的部分变成分句,长句也就变为短句了。 例:
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本题原句的特点是定语长而复杂,为此,具体操作可分四步进行:1.将全句的主语“古人类学”和谓语“是”直接与宾语的中心语“分支学科”搭配,构成全句的主干;2.将定语中的谓语“研究”与其宾语的中心语“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直接搭配,构成一个短句;3.将“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单立出来,进行列举;4.检查和调整几个短句的语序,使之符合事理逻辑。只要能按上述步骤进行“剥笋抽丝”式的操作,本题是不难作答的。
展开余下试题
可化短句为: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或: 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如:
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向中原地区挺进时,在雄伟的山海关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可化短句为: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上向中原地区挺进时,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雄伟山海关下展开了,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展开了,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展开了,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展开了,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3)、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如: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可化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
(4)、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成分,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
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可化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以上几种方法常常结合起来运用。
短句变换为长句
要把几个短句概括、组织成一个长句,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句的内容作为句子成分组织到这个中心句里。在变换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例如 : 把下面3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内容不能改变。
①孔乙己是个旧知识分子,②他受封建文化毒害极深,③甚至达到麻木地步。
把①句作为中心句,②③句作为长句的定语,写成:
孔乙己是个受封建文化毒害极深,甚至达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的旧知识分子。
在组织句子时可以调整、删减、增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2、主动句与被动句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主动句包括一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把”字句中“把”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被动句中“被”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也作状语。有时“被”后对象省略。
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例如: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沙丘)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3)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第一句是主动句,“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是“酸类”产生的行为。第二、三句是被动句,“森林”“田园”“奴隶们”都遭受了一定的动作行为。
如果一个句子既有施事者又有受事者,那么这个句子既可以用主动句来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来表达。例如:
(1)人们把地中海沿岸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2)地中海沿岸被人们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这个“人们”可以省略)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相同,但第一句是主动句,第二句是被动句。
那么,遇到两种句式都可以使用时,到底选用哪一种好呢?其实,句式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表达的着眼点在哪里。以上边的句子为例,如果着眼点要说人们的情况,应该采用第一句,顺着说下去可以是: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什么或人们准备在这里干什么等等;如果着眼点在地中海,就要采用第二句,然后以地中海为话题,接着说明地中海的有关情况。
主动句和被动句各有用处,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采用哪一种句式。一般说来,用主动句的时候比较多;但在一定情况下,使用被动句也有好处。下面情况常用被动句:
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意或无从说出;
②为了使句式整齐;
③表示特定的感情。例如:
(1)它们(沙砾)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
(2)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第一句强调了沙砾所处的被动地位;第二句既强调了西北黄土高原所遭受的结果,也省略了尽人皆知而不必说出的施事者,使得语句简洁。
其次,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一致,为了使叙述的重点突出,语义连贯,语气流畅,也宜用被动句。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在前线,后来德寇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的祖母和妹妹是饿死的。
②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在前线,他的母亲被德冠杀死了;他的祖母和妹妹是饿死的。
构成被动句有四个条件:
(1)动词是表示动作意义的及物动词。如“那本书叫他买走了”。如果是非动作动词,如“是”、“有”等,就不能构成被动句。如“我们有书”,不能说成“书被我们有”。
(2)主语表示的受事者必须是定指的人或事物。可以说“那本书被他撕破了”。不可以说“一本书被他撕破了”。但是“他丢了那本书”却能说成“那本书被他丢了”。如果单说“衣服全被露水浸透了”,这“衣服”是定指的,而不是指任何衣服。
(3)除了“……被……所”,“……为……所”格式,一般被动句的动词后面需要有别的词语。有的要带结果补语,有的另带宾语,有的要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后面没有其他词语,如“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
(4)表示否定、时间等副词以及助动词要放在“被”字前面。如“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大概被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变换: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为主动句,将被动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将“被”所带的对象变为主语,去掉“被”字。如“我们引进了新技术”一句改为被动句,可改为“新技术被我们引进了”。
“把”字句,就是用“把(将)”,将动词的支配、关涉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构成“把”字句有四个条件:
(1)动词要有“处置”的意思。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如“狗把兔子咬死了”一句中“咬”的结果是“(兔子)死了”。“我知道他的名字”就不能用“把”字句,因为“知道”是感觉动词,没有处置性。
展开余下试题
(2)“把”字介引的对象必须是定指的。“把”字后面表示的受事的词语 是定指的、已知的事物,因此,前面常常带“这”“那”一类的修饰语。“把书合起来”,这“书”是确定的某本书或某些书。“带上一支钢笔”,不可说“把一支钢笔带上”,但可以说“把那支钢笔带上”。
(3)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动词,尤其不能是个单音节动词,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是重叠动词,或者是动词带补语,或者是动词加宾语,或者是动词前有状语,或者是有结果意义的动补型双音节动词。
(4)如有否定词,助动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没有把衣服弄坏”,“他愿意把青春献给教育。”
“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在宾语位置,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在宾语前加上“把”构成介宾语作状语。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强调了对受动对象的处置、影响及其结果,反之,则失去强调处置、影响其结果的效果。如将“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写出来,那是极罕有的事”一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可改为“先打好全篇文章的腹稿而后原封不动地写出来,那是极罕有的事”。所以用不用“把”字句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谓语动词后有较复杂的补语,不允许受动对象作宾语时,必须用“把”字句;②补语虽简单,但受动对象是一个较复杂的短语,宜用“把”字句;③补语简单,但谓语动词或者本是动补式、或者是重叠式,可用“把”字句也可不用;④如果谓语动词后没有补语,谓语动词又不是动补式或重叠式,一般不用“把”字句。
3•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意思的,是否定句。有时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否定句来表达,只是语意轻重、语气强弱上有细微的差别。比较下边两句的肯定句和否定句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1)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很少)……
(2)……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暖和),夏天不热(凉快)。
这两句如果都采用肯定句,就显得语意重了些,分寸感把握得不太好。一般说来,同样一句话,用否定句比用肯定句语意要轻些,语气要弱些。但是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语意往往反而会重些强些。例如:
(1)而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2)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前一句用双重否定“不无”,强调用这种方法考虑问题的好处,比单纯肯定“是有裨益的”语意要强。后一句的“不得不”双重否定,强调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比用“只好”语气要强烈。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否定句还是双重否定句要准确,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说反。如:这座大楼的外观好看。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这座大楼的外观不难看”,却不能简单地加入否定短语“不好看”,说成“这座大楼的外观不好看”。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下边几句话就把意思表达反了:
(1)不要否认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非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3)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4)稼先虽有“福将”之称,难道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吗?
4、单句与复句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主要是根据意义关系改变语法结构。单句变复句的主要方法是:如果是几个简单的单句,便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组成复句,即通过关联词语来连接分句,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意义的表意单位。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便把复杂的成分分解出来,构成具有几个主谓结构的表意单位。单句变为复句后,表意更有整体性,更有逻辑联系,更为严密。
例(05年广东高考题):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句子的主干句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复杂部分是定语,把它们抽出来单独成句既可,这个长句就变成了四个短句。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复句变单句的主要方法是:将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一个一个细小的表意单位,但要根据意义加上恰当的主语等,也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复句变单句后,取消表意的整体性。
例: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2003年全国高考题)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下定义属于逻辑知识,现在的中学教材没有涉及,尽管高考曾考过同类型的题目(如1993年全国题),由于时间久远,不一定引起老师及考生的关注,一些考生对这道题感到有些陌生,也是很自然的事。下面结合2003年高考试题对此类题解题思路作一分析。
一、明确概念,掌握形式
下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把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表达一
上一篇:
公道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八年级(上)语文质量检查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选用、仿用”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