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职高试题
阅读:1926
标签:
人教版
职高高一
上册
职高试题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6]
山东省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语文试题
"山东省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竹篙 (gāo) 创伤(chuàng) 自恃(shì) 面面相觑(qù)
B.脊梁(jī) 押解(jiè) 贮藏(chǔ) 相形见绌(chù)
C.怯弱(qiè) 角色(jué) 窠臼(kē) 一丘之貉(hé)
D.结束(sù) 星宿(xiù) 缜密(zhěn) 前合后偃(yǎn)
2 .依次选字组词,正确的一组是
肖( ) ( )使 ( )量 兴高( )烈 大( )小用 ( )笑大方
A.象 即 惦 彩 才 贻 B.像 既 惦 彩 材 遗
C.象 既 掂 采 才 遗 D.像 即 掂 采 材 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用句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尽管屋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他还是决定去学校一趟。(不管)
B.他好容易才从人群里挤了出来,衣服也弄脏了。(好不容易)
C.这个山区雨水充沛,因而水力资源蕴藏丰富。(从而)
D.在电影院门口,他偶然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偶尔)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小明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饱食终日,生活非常幸福。
B.消防队员面对大火威武不屈,奋力扑救,终于保住了这座大楼。
C.岸上杨柳青青,湖面浮光掠影,夏天的大明湖真美啊!
D.随着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决定背着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
B.学校团委号召广大青年团员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
C.学好语文,不仅对将来从事工作有益,而且学习其他各门功课也是十分重要的。
D.为了创建文明校园,学校全面推行文明用语和师生忌语。
6.根据下列情境,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在招聘会上,招聘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和众多应聘者比较起来,你有何优势?”应聘者答道:“ ”
A.我都写在简历上了,请领导仔细看一看。
B.这种工作我早就接触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只要录用我,保证干好。
C.我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技术等级考核,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相信能胜任这份工作。
D.我认为只要听领导的话,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能干好工作。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莫泊桑、法布尔都是法国作家,欧•亨利、海伦•凯勒都是美国作家。
浏览完整试题
B.《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皇帝的奏章,《老残游记》是一篇游记散文。
C.“家严”“舍弟”是对自己亲属的谦称,“竖子”“足下”是对对方的蔑称。
D.请示和报告都属于上行公文,都产生于事后。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首句意思是,自古以来到了秋天就感到寂寞、悲观失望的人寥寥无几。
B.次句是说,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美好。
C.三、四句通过仙鹤的排云直上,展翅高飞,激励人们要奋发进取。
D.这首诗一改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
二、(18分,每小题3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一)
①简牍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在考古学理论中称作“含有文辞的遗物”
期,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凡诏书、文书、簿记、书信等等,皆书于简牍。
②我国简牍帛书自二十世纪以来相继大批出土和公布,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把简牍帛书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清代故宫档案并称为我国最重要的四大古史资料。
③近年出土的长沙简牍,大致包括五类.其一为券书,其二为司法文书,其三为长沙郡民簿,其四为名刺、官刺,其五为帐簿类。
④我国历年出土并公布的简牍总数77538片。其他各地零星出土的有些还在整理中,如湖南东汉勾栏遗址简牍、上海博物馆自香港购回的楚简等等。
⑤在国外也曾发现了一些“含有文辞的遗物”。18世纪末,拿破仑帝国远征埃及,其部下在尼罗河流域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释_了线索。再比如,德国人发掘赫梯国的首都哈吐沙时,_了数千片公元前14世纪的泥板文书,捷克人赫罗兹尼释读并_了泥板上的赫梯文字,从而_了赫梯帝国的历史之谜。
9.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发现 翻译 提供 揭开 B.发现 提供 揭开 翻译
C.提供 发现 翻译 揭开 D.提供 揭开 发现 翻译
10.上文中和下面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段是
现代书目的种类很多,按著录的范围,内容、方式来说有国家书目、馆藏书目、联合书目、专题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书目的书目等多种形式。
A.第①段 B.第⑧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11.下列不属于“含有文辞的遗物”的一项是
A.长沙简牍 B.哈吐沙泥板 C.罗塞塔石碑 D.赫梯文字
(二)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痼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口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12.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3.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论述的观点是
A.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B.大家同为社会做事,不必互相羡慕。
C.社会分工是不可避免的。 D.做事情不能分心。
1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B.引用《庄子》中的材料增强了这段文字的说服力。
C.画线句子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D.作为论据,曾文正的话使论证更具体形象。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予,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于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遣,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而耻学于师 耻:耻辱
C.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学习
16.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7.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
A.鱼,我所欲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大王来何操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8.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这段文字阐明了从师的主要途径。
C.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的智力差别。
D.这段文字指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II 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四、(8分)
19.翻译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补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3分)
① 。犹抱琵琶半遮面。②神女应无恙, 。
③虎啸深山, ,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④前事不忘, 。⑤ ,游子身上衣。
21.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写出句式、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3分)
黑色如浩瀚的宇宙,充满神秘,引人不断探索; ,
, ;白色如飞舞的雪花,轻盈美丽,给人带来欢乐。
五、(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6题。
①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雄关了。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看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了。
②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高高的箭楼,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五个大字,笔力雄厚苍劲,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体,煞是壮观。但是,最壮观的还是它形势的险要。不信,你顺着那城门左侧的阶台往上走吧,你走到城墙之上,箭楼底下,手扶着雉墙的垛口,昂首远眺,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又惊又喜的赞叹:“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③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顺着那连绵起伏的山势,由西北面蜿蜒而来,向着南面伸展开去。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下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主动脉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万里长城的开端。山海关,就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上,高峰沧海的水山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其形势的险要,正如古人所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④站在这雄关之上,人的精神,顿时感到异常振奋,心胸也倍加开阔。真想顺着那连绵不断的山势,大踏步地向着西北走去,一路上,去登临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台烟墩,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雁门关,一直走那长城的尽处嘉山谷。也想返回身边来,纵缰弛马,奔腾于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腾的幽燕群山之间,然后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老洋里,去一洗那炎热夏溽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
⑤甚至更想身披盔甲,手执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做一名捍卫疆土的武士。
22. 第①段总写出了山海关的哪些特点?(2分)
23. 指出下面句子与文中画线句子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2分)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
24.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说明山海关成为军事要塞的原因。(3分)
25. ④⑤两段中,作者写道:“真想……也想……甚至更想……”,这些想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26. 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2分)
上联:
山东省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CDBDBCAA
二、(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CBDABC
三、(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
BDCA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满分8分)
19.[答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评分标准]本题 分,意思对即可。“小学”“遗”每译错一条扣 分,其他错误酌情扣分。
20.[答案]①千呼万唤出来 ②当惊世界殊 ③鱼游潭底 ④后事之师 ⑤慈母手中线
评分标准]本题 分,答对一句得分,答对 句即行 分。句中有错字或漏字、添字,该句不得分。
21.[答案]示例:黑色如浩瀚的宇宙,充满神秘,引人不断探索;红色如寒冬的太阳,发出光热,给人送来温暖;白色如飞舞的雪花,轻盈美丽,给人带来欢乐。
[评分标准]本题 分,每对一句得 分。比喻贴切,句式相似,语意衔接即可。
五、(本大题共5个小题,满分12分)
22.[答案]气势雄伟,地形险要
[评分标准]本题 分,答对一个要点得 分。意思对即可得 分。(只答“威武”得 分)
23.[答案]下面句子运用了间接抒情(或在叙述中抒情)的方式,画线句子运用了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的方式。
[评分标准]本题 分,每答对一处得 分。
24.[答案]①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上;②北依燕山,南临渤海;③是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形势险要。
[评分标准]本题 分,每答对一处得 分 (第②个要点中,答成“高峰沧海的水 之间”,未说明具体位置, 。如果只答“形势险要”得 分。
25.[答案]①意欲看尽长城全貌的豪迈之情和异常振奋的愉悦之情。②希望捍卫疆土的爱国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 分,答对第①个要点得 分(“豪迈之情”和“愉悦之情”答对一处即可得 分),答对第②个要点得 分。 意思对即可。
26.[答案]示例:①观浩渺沧海 ②抒爱国情怀
[评分标准]
六、(30分) (222.243.204.173)"
上一篇:
高考专题备考训练
下一篇:
初中古诗文积累检测(含答案)
标签:
人教版
职高高一
上册
职高试题
相关:
关于“山东省2005”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