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93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2]
长沙市第十六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六单元测试卷
"长沙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年级
语 文 试 卷(问 卷)
说明 1.考试范围: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
2.本试卷满分为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基础题(26分。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庠序(yáng) 跬(guǐ)步 比(bì)及三年 千乘(shèng)之国
B.槁暴(pù) 弃甲曳(yè)兵 孝悌(dì)之义 木直中(zhòng)绳
C.参省(xǐng) 锲(qìe)而舍之 涂有饿莩(piǎo) 养生丧(sāng)死
D.渚(zhǔ)崖 跂(qì)而望矣 金石可镂(lóu) 鸡豚狗彘(zhì)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可寄托(寄居安身) 少(小看)仲尼之闻
用心一(专一)也 望洋(对着汪洋大海)向若而叹
B.声非加疾(快) 秋水时(随着时令)至
绝(横渡)江河 鸡豚狗彘之畜(畜生)
C.弃甲曳(拖)兵 孝悌(敬爱兄长)之义
不违(耽误)农时 假(借助)舟楫
D.填然(咚咚鼓声)鼓之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
王无罪岁(年成) 寡人之民不加(增加)多
3.下列“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吾尝跂而望矣
C.顺风而呼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下列句中,与成语“时不我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浏览完整试题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虽然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去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行呢?
D.君子生非异也
译文:君子出生后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6.“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 非曰能之,愿学也 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 异乎三者之撰 ④ 填然鼓之
⑤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 而轻伯夷之义
⑦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 青,取之于蓝
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 ①⑤⑧ / ②⑦⑨ / ③⑥ / ④ B ①⑤ / ②⑦⑧ / ③⑥ / ④⑨
C ①④⑤⑨ / ②⑦⑧ / ③⑥ D ①⑨ / ②⑦⑧ / ③⑤⑥ / ④
7.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③ 金就砺则利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⑤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 君子日参省乎己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 ⑧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⑨ 不违农时 ⑩.莫春者,春服既成
A ②④⑤⑨ B ④⑤⑥⑦
C ②③⑥⑦ D ③④⑤⑨.
8.下面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 / 丧死无憾也
B.是 / 何异于 /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则 / 无望 / 民之多于邻国也
D.狗彘食人食 / 而不知检
9.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焉用亡郑以陪邻
10.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学不可以已 ②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王无罪岁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 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⑦ 养生丧死无憾 ⑧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 ③④⑤⑧ B.①④⑤⑨
C.②⑤⑦⑧ D ④⑤⑥⑨ .
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 今齐地方千里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展开余下试题
D.皆以美于徐公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是何异于刺人而死之:
12.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指出了梁惠王所采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施仁政。
B.《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范,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C.荀子在《劝学》一文紧扣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先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然后依次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坚持、积累、专心。
D.《秋水》这篇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3.对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主要是记录战国末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B.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
C.《荀子》主要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现存32篇,《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D.《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所以世有“老庄”之称。
二、阅读题(30分。每题2分)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4.选出“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请”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D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15.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察别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B体察别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我这样尽了心的
D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16.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军的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两军的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C两军的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大部队拖着兵器逃跑
D两军的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兵器走了
17.对选文一、二段理解正确的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指出梁惠王的“移粟移民”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不能使民增加。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风趣地指出梁惠王的治民措施,与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政策,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所以民不会增加。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所以民不会增加。
(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知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齐?……昔周之代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舁注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舁(yú),抬。
1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临:逼近 B存危国,美名也 存:使……保全
C使陈臣思将以救周 将:打算 D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私:私下
19与“疾定所从出”中“疾”字意思相同的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君之疾在肌肤
C岂其愤世疾邪耶 D曾不能疾走
20.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周之君臣自尽计 得君臣父子相保也
A周的君臣内部用尽心思计议 得以保住君臣们父子的性命
B周的君臣内部用尽心思计议 得以保住君臣百姓的安全
C周的君臣暗中各自用尽心思 得以保住君臣们父子的性命
D周的君臣暗中各自用尽心思 得以保住君臣百姓的安全
21.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所以备者称此 何涂之从而出
A准备的用品足够迁鼎的人众所用 经由哪条道路运出来呢
B所以准备好这些生活用品 什么糊涂人会跟着出来呢
C所以准备好这些生活用品 经由哪条道路运出来呢
D准备的用品足够迁鼎的人众所用 什么糊涂人会跟着出来呢
22.“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你们几个人到齐国来,还是没有人能够把鼎给我送来
B你们几个人到齐国来,可还是跟没有送一样啊
C你几次到齐国来说要把鼎送给我,可还是跟没有送一样啊
D你几次到齐国来说要把鼎送给我,还是没有人能够把鼎给我送来
23.最能概括颜率思想性格的一组评语是( )
① 言而无信 ② 不畏强权 ③ 足智多谋 ④ 巧舌如簧
⑤.善于辞令 ⑥ 假心假意 ⑦ 忠君爱国 ⑧ 奸诈狡猾
A ③⑥⑦ B ③④⑦
C ②③④ D ③⑤⑦
2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国发兵攻打东周,索要九鼎,颜率以名利为诱饵,搬来齐国的救兵,才保住了象征周室王权的宝鼎。
B.秦国发兵攻打东周,逼取九鼎,颜率料事如神,假借齐王的声威而使秦兵不轻举妄动。
C 秦军撤走以后,颜率真诚地履行诺言,多次与齐王商谈如何搬运九鼎的事。
D.秦军撤军后,齐王索要九鼎,颜率真戏假做,亲自与之商谈,齐国终因不具备搬运条件而作罢。
(三)
下面三段文字选自《荀子•劝学》,依据注释阅读,按要求完成25 ——28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①乎心,布②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③,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④。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⑤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⑦,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① 著,明。 ②布,表现。
③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指极
上一篇:
2007届高三第一阶段测试题
下一篇:
新课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长沙市第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