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00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
"深圳市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卷
一、拼音与书写能力考查。(4分)
1、 请将下面成语抄写在试卷相应的格子里,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文字。
浑身xiè数          梦mèi以求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6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2、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B.吾日三省吾身/以身作则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D.醉翁之意不在酒/词不达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7分)
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解词。(1分):念(    )
 4、翻译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考查(9分)
7、默写古诗文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4)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5)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7)                   ,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8)李白虽一生坎坷,但始终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会有实现的一天,请写出《行路难》中表现这一情怀的诗句                   ,                    。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人不堪其忧 (       )        (2)居是邦也 (        )


浏览完整试题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译:
10、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三、名著阅读(3分)
11、提起《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你会联想到什么?因为他那传奇的经历和冒险的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请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举3个类似的例子。
四、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2~17题(12分)
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地跟着一只被扔到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被海水卷起。如果说这群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盲从”却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
     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带子。领头的松毛虫向东“走”,其余的也向东“走”,领头的松毛虫向西“走”,其余的也向西“走”,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细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为一条狭窄的带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绸缎轨道”。
     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轨道”呢?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窝里爬出去,从上到下啃噬分支上的松针。吃饱后回它们的窝时,它们便要在松树的树枝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们来说回“家”的路温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要回窝里时,它们会就近找到一条丝线并沿着它行走,不久松毛虫都集合到一条带子上来排队前进,就能顺利地回到它们的窝里。
     即使是在白天,这细带子也对松毛虫有用。比如它们远行时,就需要这小带子引导。于是所有同行的松毛虫都吐丝并固定在路上,这已成了它们的习惯。它们同行的数量越多,路程越远,它们铺设的带子就越宽大,以便返回时容易找到。松毛虫行进的路线有一定的规律,从来不在途中作180度的大转弯。但也并非笔直,且路程长短不一。有时甚至不得不风餐露宿,这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一团,互相靠在一起。第二天再重新探路,寻找到这导路的带子,然后沿着它赶回窝里去。
   1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啃噬( ) ②蜷缩( )
   
13、文章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松毛虫铺设的“轨道”有什么作用?
   
  15、请从生理角度说说松毛虫为什么会“盲从”?
   
   16、请你想一想松毛虫为什么从来不在中途做180度的大转弯?
   
   1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读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说说松毛虫的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二)读下面散文,完成18~22题(15分)
                              沙 之 聚
                               张抗抗
 (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台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了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5)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7)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8)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磊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9)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
(10)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11)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
(12)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展开余下试题(13)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14)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18.依据文章(3)到(6)节的内容,简要概括第(7)节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3分)
答:                                                                   
19.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3分)
答:①

③                                                                 
20.作者三次写到读不懂鸣沙山,综观全文,感悟作者最终读懂了鸣沙山的什么?(3分)
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2分)
答: 
                                                                  
22.文章最后写道:“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请你结合现实谈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风”来凝聚人心。(4分)(不超过60个字)
 答:
五、作文(40分)
请以“想起了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文题横线上填写上人、物、景、事等方面的词或短语,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219.134.131.24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