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57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7]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课外文段)
第四册文言文阅读(课外文段)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不能威慑远方的邻国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因为他识破了曹操的计谋,并讽刺他。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自卑,颇有心计,心胸狭窄,残暴
(二)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① 比华服 ② 比珊瑚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 衬托,石崇的珊瑚树更贵、华丽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因为他以为石崇“疾己之宝”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霸道,显富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互相攀比奢华的风气很严重
(三)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心得 ②其义自见 显现
③自晓其义 明白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熟读,使其方皆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心到 的重要,这是因为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浏览完整试题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读书要熟读、精思;心到、眼到、口到。
(四)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目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①;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阕③,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④亭长舣船待⑤,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⑥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⑦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⑧。顾⑨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⑩,吾为若德⑩。”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幸从:因宠信而常常侍从。②逝:奔驰。③数阕:数遍。④乌江:指安徽和县乌江镇处的长江,江水由南向北流经此地。⑤舣船待:停船以待。⑥纵:即使。⑦短兵:短小轻便的兵器。⑧创:创伤。⑨顾:回头。⑩购:悬赏征求。⑩邑万户:万户的封邑。⑩吾为若德:我为你做个功德(好事)吧。
(1) 请将节选的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各用4个字概括。
四面楚歌 自刎乌江
(2) 成语“四面楚歌”就出自本文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为什么“大惊”?现在用“四面楚歌”多指什么处境?
他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3) 乌江亭长说那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希望项羽逃回江东称王(这可保存实力)
(4) 项羽为何不愿渡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认为这是老天要他灭亡,渡河也没用;现孤身回江东,辜负了江东父老对他的希望,没脸面见家乡的父老乡亲。
性格:在挫折面前易失去信心,消极;自尊心极强
(五)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é: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è: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死去了父亲的孩子 ) ②去之南都( 离开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于是完全理解了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慷慨地立下宏志,要为天下百姓而有所作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介绍范仲淹的成长之路:出身贫寒,少年苦读,成人后立志为天下而有所作为
“囊萤映雪”,是形容古来两个读书模范的典故。
“囊萤”的主人公是一千六百年前的车胤。《晋书·车胤传》谓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于是便“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了。
“映雪”的主人公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孙康。《尚友录》谓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也因而成名,“后官至御史大夫”,是十足的高官。
凿壁偷光
汉代大儒匡衡,以讲说《诗经》传名一时,汉元帝时官至宰相。
匡衡少年时家境贫 寒,夜间苦于无烛照明,便凿壁穿洞,借邻居家透过来的烛光读书。后用“凿壁偷光”为勤学苦读的典故。
出典:《西经杂记》
解析:这是篇求学苦读的故事,故事体现出勤学出天才的道理。若想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刻苦学习是最重要的。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
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
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
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这两种方法劝告人们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使读书完全生活化。
(六)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④,唪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④fěng大声吟诵。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A. 以啖肉故(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2)选出加点词不属词性活用的一项(B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遂逐齐师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猫生于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安于享乐,终究会被淘汰。等
展开余下试题
翻译: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界的东西没有(他)喜欢的,惟独喜好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养
了有一百多只,左邻右舍的老鼠都被捕捉光了,猫没有食物,饿的直嚎。姓束的每天道市场买肉喂它们。猫生的儿孙,
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但凡饥饿了就嚎,一嚎就得到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安详柔顺
的样子。
城南有人因鼠为患,老鼠成群结队而行,有老鼠掉进(装)酒(或)水的瓮中。(他)急忙从姓束的那里借猫来
灭鼠。猫看见老鼠,(是)双耳耸起,眼睛突出而漆黑,赤色的鬃毛密密麻麻,(猫)认为是奇异之物。呆在瓮沿上
不敢下去。那人恼怒,推它进去。猫非常害怕,对着老鼠大叫。久了,老鼠估计它没有别的本事,(就)咬它的脚。
猫奋力跳了出来。
唉!武士世代享有后禄遇到盗贼横行时,他们也是(这)猫啊!
感:黔之驴原就没有本事,尚无可厚非。这猫养尊处优成了宠物,失了本性可就不能说是虎落平原的了。悲哀啊!
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说有因果倒置之嫌。)之说的道理,
这个故事都教给了我们。愿和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师长一起记住这个故事来警示自己!
(七)
动筒(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于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1)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据何文以知之? 根据什么文章来知道这件事的呢?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成年人有五、六人,未成年人有六、七人。
(2)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一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读书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贻笑大方。等
(八)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1. 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将军像这样对待你的孩子,还为什么而哭泣呢?
2.“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因为吴起吮孩子的父亲的伤口之后,孩子的父亲为了报答他而为之效命,在战场英勇杀敌而战死沙场;现在,吴起又吮她的儿子的伤口,她认为她的儿子也将因报恩为他效命于沙场,也将为之战死。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爱惜兵士,兵士皆愿为他而效命。 (61.141.199.56)
上一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
下一篇: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课内部分)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八年级文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