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综合训练

阅读:1168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8]
高一语文现代文诗歌练习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节)
4.(1)文章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浏览完整试题                                                                              
(2)就全文看,本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5.根据文意,“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6.如何理解“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引用苏轼的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意在说明,“浓”与“淡”各有千秋,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发挥美的极致。
  B.作者认为,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都能使人兴奋、惬意,但是二者无法比较,因为咖啡只能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C•“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一句,表述得简练生动,意思是说,这种友情要求十全十美,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不会形成矛盾。
  D,作者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先谈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内容上层层递进。
  E.作者称道的“淡之美”是一种自然纯真的朴素之美。“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广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更应是同道人的追求。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森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展开余下试题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圃,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9.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
(1) 月,阙也。                                                                 
(2)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                                         
                                                                                
10.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11.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
                                                                                1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
E.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山中 王  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这首小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作者王维被后人尊称为“          ”,
后人赞誉其诗达到了“             ,               ”的艺术妙境。
2、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  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  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  :  金络脑,贵重的马鞍。
    (1)  《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答:                                                                     
    (2)  《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说明。
    答:                                                                      
3、阅读下面高适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第三句是将“梅花落”(曲调名)三字拆用,嵌入“何处”,意为何处吹奏《梅花
落》?从艺术表现上看,它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下面一首辛弃疾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台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展开余下试题(1) 词的上片描写“醉里挑灯看剑”动作神态与词中哪一句相照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淡之美》4.思路解析:表现手法主要是使用“对比” 以达到烘托的作用。对内容的作用分析要注意和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1)比较衬托。(2)形象地说明“淡”是一种本色自然之美,能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余地;从
  这种例子写起,能给人浅显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表现主题。
5.思路解析:要对比做答,意思对即可。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参考答案:“画出来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象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没画出来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这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明“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6.思路解析:这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是一种自我的追求的生活态度。参考答案:表明了作者要追求一种对名和利、得和失、成和败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7.思路解析:A,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淡”的美,没有说到“浓”与“淡”各有千秋。B.作者是有自己的隐含意思的,不是单单说“咖啡”,而是说所有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C理解错误,是说交往过密会产生想象不到的问题而造成伤害。
答案:DE.
《月,阙也》9.(1)思路解析:“月,阙也。”这一内容贯穿全文,并且又是文章的题目,所以在理解时要抓住全文的主旨。参考答案: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 陷的。
  (2)思路解析:此句话在文章的最后,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前一段的内容是我们应该爱人生的任何时刻,而这句话突出强调了这一内容。参考答案:让我们热爱世界,热爱人生吧,尽管她有缺陷,尽管她有不足。
10.思路解析:残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它虽不是圆满的,但并不一定是不完美的。
  参考答案:因为他们不但相信天地是残缺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残缺的天地也是美丽的。
11.思路解析:人生社会是充满辩证的,若有了这种思想则何时不是在赏花呢?
  这是文中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因为任何的事物,都包含着美好的东西,只要善于发现,任何时候都能够欣赏到美。
12.思路解析:A.作者并非“不爱圆月”;B.文中没有“虚无思想”;D.文章没有弥漫“神秘的色彩”。
  答案:CE
1、(1)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幻觉、错觉。浓翠的山色给人带来的浸染、滋润、细
雨湿衣似的凉意美感。
2.(1)主题都是表现投笔从戎,  削平藩镇,  为国建功的愿望。(2)  《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  《马诗》通篇用比,抒情委婉,耐人寻味。以说恰当。
3.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风吹梅花四处飘落的虚景,与前两句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搭配,就构成了一幅美妙阔远的图画。听到《梅花落》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又想到梅花之落,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4.(l与  “可怜白发生”相照应。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能伸的悲愤。(2)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梦中抗金的威武军容,道出了英雄的壮心。其词基调豪迈高昂,  大气磅礴。 (219.137.87.121)" 
标签:粤教版 高一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