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465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5]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陶渊明(míng) 孟浩然(mòng) 范仲淹(fàn)
B.赠张丞相(zèng) 金樽(zūn) 珍馐(xiū)
C.饷田(xiāng) 秉遗穗(bǐn) 千嶂里(zhàng)
D.观刈麦(yì) 歧路(jì) 背灼(zhuó)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悠然见南山 ②结庐在人境
③多歧路 ④济沧海
⑤曾不事农桑 ⑥岁晏有余粮
⑦秉遗穗 ⑧观刈麦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饮酒》是陶渊明的一组诗,共二十首,课文选的是第五首。( )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以这个颇富哲理的结尾,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之“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 )
③李白的《行路难》是李在长安受到权责排挤,心里十分苦闷,所以产生行路艰难的想法。( )
④《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刈麦”是割麦子的意思。( )
⑤《渔家傲》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是范仲淹。( )
4.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各题。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解释下列各句诗中加线字的含义。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 )( )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
(2)“玉盘珍馐直万钱”一句诗中有通假字,“直”通 。
(3)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是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前一句引用的故事;后一句引用了 的故事。
(4)诗文中最能表达出诗人悲愤、苦闷心情的两句诗是 , 。
(5)诗文中能够突出表现诗人执着于远大理想,具有着坚定的实现愿望的信念的诗句是 。
浏览完整试题
5.阅读《渔家傲》完成下面各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
③长烟落日孤城闭( )
③将军白发征夫泪( )
(2)词的上片从听觉的角度渲染边塞萧条肃杀,荒漠寂寥景象的词句是 。
(3)在上下片的内容上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词是 。
(4)词中抒发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
(5)从时间上看,上片是写 ;下片是写 。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观刈麦》完成下面各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相随饷回去,丁壮在南冈。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复有合妇人,抱子在其傍。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字的含义。
(1)小麦覆陇黄( )
(2)妇姑荷箪食( )
(3)丁壮在南冈( )
(4)念此私自愧( )
2.诗中“小麦覆陇黄”一句中的“陇”通 。
3.诗中“抱子在其傍”一句“傍”通 。
4.诗文中表达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生活,而深感愧疚心情的诗句是
【学科渗透训练】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里。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这首诗是徐志摩旧地重游时所写,表达了对 生活无限依恋的情怀,诗中,“情”与“ ”交织在一起,情因 而显; 因情而美,意境深邃优美。
2.从表达方式看,这首诗属于 诗。
3.第一节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4.第一节三个“轻轻的”,表达了诗人对心中的圣地 无限 的思想感情。
5.各用一句话,概括第2——5节诗的画面。
②
③
④
⑤
6.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是 、 。
7.结尾一节两次出现“悄悄的”,在结构上与开头的“轻轻的”形成 ,在内容上使诗人对康桥的 之情更加浓郁。
【命题趋势分析】
1.考察对课文中词义的掌握,以及词的古今义的变化。
2.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课文翻译也是考察的重点。
展开余下试题
3.对课文的内容要理解,并能完成课后练习。
【典型热点考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是 ,名 ,字 ,
家, 家,与孔子同为 家的代表人物。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池:古义 今义
②是:古义 今义
3.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 ,意思是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地利不如人和( )
②七里之郭( )
③委而去之( )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⑥寡助之至( )
5.下面句子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B.亲戚畔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夫环而攻之
6.第三段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7.文中的“君子”是指 ,他的同义词是 .
8.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城非/不高也
C.是天时/不如/地利他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表的意见?
10.其中心论点是什么?
11.“天时”在本文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请举出一个事例,说明谁占了天时。
12.就本文表述的范围看,“地利”包含了哪几点内容?
13.如果说,现代汉语中“亲戚”一词指的是家庭以外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本文中的“亲戚”指什么人?
14.“兵革非不坚利也。”其中“坚”是相对 而言;“利”是指 而言。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为儒家大师作品中的重要概念,在这里“道”是指 。作者提倡“道”(或者叫“王道”)主要是为了反对 。
16.找出下列加线词词性相同的一组。( )
A.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B.亲戚畔之 攻亲戚之所畔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临城下
D.故君子有不战 桓侯故使人问之
E.是天时不如地利 问今是何世
F.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顺
17.指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 )
A.本文三四段的排比句,都有加强语气、增强文章气势的作用。
B.论证分论点所用的都是假设的事例。
C.从表达的内容上看,本文选择这个题目是最好的或唯一的选择。
D.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天时不如地利”可以绝对化吗?请说明理由。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B2.①悠闲的样子②建筑房屋③叉路④渡过⑤从事,做⑥未⑦拿⑧割3.①√②√③×④×⑤×4.(1)①酒杯,一斗②一定会(2)值(3)姜太公曾在渭水垂钓,后被周文王重用,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l)①大雁向衡阳飞去②烟雾迷朦③出征的士兵(2)四面边声连角起(3)浊酒一杯家万里(4)燕然未勒归无计(5)塞上秋天,冬天
【创新能力训练】
l(1)遮盖(2)提着筐(3)指壮年男人(4)暗暗2.垄3.旁4.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学科渗透训练】
1.学校 景 景 景2.抒情3.反复、对比4.康桥眷恋5.②河边的金柳像夕阳下的新娘;③软泥里的水草在向我招手致意;④榆树荫下的清泉如天上彩虹,沉淀在晚霞映照的河中⑤我扬起长篙,朝绿草深处漫游6.比喻、拟人7.照应 眷恋
【典型热点考题】
1.《孟子•公孙丑》孟子 珂子舆 思想 教育 儒
2.①护城河 池塘②指示代词 这、这 个判 断词 3.畔叛背叛
4.①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②外城③放弃④界限,这里指限制⑤巩固⑤极点
5.C 6.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7.能施行“仁政”的人 得道者 8.D
上一篇: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测试题集
下一篇:
海头中学2005-200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九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