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120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分别从下列各组中选出注音不对的一项。(4分)
(1)A.伫立(zhù) B.迸溅(bèn)
C.奇崛(jué) D.楠木(nán)
(    )
(2)A.虬枝(qiǘ) B.晕圈(yùn)
C.婆娑(suō) D.主宰(zǎi)
(    )
(3)A.骈进(pián) B .亵渎(duó)
C.旁骛(wù) D.鄙薄(bó)
(    )
(4)A.迥异(jiǒng) B.嫉妒(jì)
C.芥蒂(dì) D.揣摩(chuǎi)
(    )
2.分别从下列各组中选出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4分)
(1)A.熟稔(熟悉) B.加冕(帝王的礼帽)
C.不毛(头发)
(    )
(2)A.渊薮(深水,鱼所聚处) B.一泓(清水)
C.众宾团坐(聚集,集合)
(    )
(3)A.满坐寂然(同“座”) B.意少舒(有一点儿)
C.君子固穷(安守)
(    )
(4)A.逾时(越过) B.旁骛(专心)
C.精益求精(更)
(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4.下面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好、规划好、管理好。
B.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先决条件。
C.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D.今天,人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愿望,将来一定会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5.填写上句或下句。(4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
(3)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一句话的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2分)
(    )
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A.赞扬鲁迅先生战斗不屈的精神。
B.天色不早,我只能长话短说,表示哀悼。
C.痛惜鲁迅先生英年早逝。
D.批评有些人不如鲁迅先生。
7.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
8.填空。(4分)
(1)“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________》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2)《________》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课文《________》即是其中节选。
9.语言运用。(6分)
《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的两道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浏览完整试题(1)上述两句话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献给母亲的一句话:________。
②运用的修辞手法: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0分)
 
(一)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有一双能透视黑夜的眼睛。微光夜视仪的出现,使人类的这一渴望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夜晚微弱的光线,使我们能像白天一样地观察,这是微光技术的突出特点。
②在现代战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黄绿色的反映夜间战场状况的影像,这些精彩的报道就得益于微光技术。事实上,不仅在新闻领域,而且在军事、海洋勘探、水下救援、天文观察、公安监控、野生动物研究等等领域,微光技术也大显身手。机场、车站的行李检查设备,银行、医院和家庭等地方所有的昼夜保安、监视或监护系统中,也常常使用微光专业产品;大家所熟悉的电视类型的医用X射线透视检查系统,也应用了微光技术。
③在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统统称为夜天光。因为它们和太阳光比起来十分微弱,所以又叫做夜微光。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灵敏度不高,在微光条件下不能充分“曝光”。这是造成人们在夜暗环境中不能正常观察的一个原因。那么微光夜视技术是如何达到“化夜为昼”的呢?
④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微光夜视器材依靠夜天的微光照明,首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这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⑤在微光夜视器材中,图像增强器是核心器件,利用图像增强器将夜空中微弱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增强几百倍甚至数万倍,达到使人眼能够进行远距离观察的程度。黄绿光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长。因此,这种颜色的荧光屏常常被应用到增像器上,这也是新闻报道中黄绿色图像的来由。
⑥微光技术大大拓展了我们人类的视觉领域。它能弥补人眼在空间、时间、能量和光谱方面分辨能力的不足,而且能以人眼的自然观察习惯来显示图像,适合部队夜间行动和作战。所以它一出现便引起各国军界的关注,成为夜视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
⑦引领人们冲破黑暗的微光技术,在被预言为“光电世纪”的21世纪里,还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选自2002年第6期《百科知识》,作者培智,有删改)
10.给选文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察(    )弥(    )
11.修改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微光夜视器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微光技术出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的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或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8.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


展开余下试题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22.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内容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4.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的“语言”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2分)
25.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品,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按要求作答。(2分)
(1)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但是)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2)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罗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痛的痛楚。……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
这两段文字在对待自己亲人的不幸方面,抒发的感情相同的是________;在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方面不同的是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颈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7.写出下面加粗字的读音。(1分)
(1)嗜学(    )  (2)叱咄(    )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2)俟其欣悦:
(3)寓逆旅主人:
(4)皆被绮绣: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30分)
32.题目:生活是________的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如美好、幸福、宁静、艰辛、充满矛盾、需要付出等等;②写一篇记叙文,可从家庭、生活、学校中取材,要有真情实感;③500~600字。
 
B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分别从下列各组中选出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4分)


展开余下试题(1)A.炙热(zhì) B.寂寥(liǎo)
C.纯粹(cuì) D.赫赫(hè)
(    )
(2)A.灼热(zhuó) B.笃信(duó)
C.窒息(zhì) D.宽宥(yòu)
(    )
(3)A.愕然(è) B.翌日(yì)
C.贪婪(lán) D.伶仃(dīng)
(    )
(4)A.盘虬(qiú) B.绰约(chuò)
C.唾津(tuò) D.潜溢(qiǎn)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A.市一中的同学没有不参加校园植树活动的。
B.新来的张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厚而美好的印象。
C.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D.我们要学习“海空卫士”王伟同志英勇无畏。
3.按课文原句填空。
(1)可以调素琴,素金经。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心不若余之专耳,________?(4分)
(3)但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________,________。(3分)
(4)________,旋刻之,________,________。(3分)
4.下面的句子,句意不明确,请作适当修改,使句子只有一种明确的意思。(2分)
原句:他正在看病,没有空,请你稍等片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6.语言运用。
(1)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生的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网上常见的“美眉”(漂亮女孩)“菜鸟”(新手);由外来语演变的“酷”(cool)“秀”(show)等等。你怎么看?随便说说。(30字左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
(乙)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蒻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7.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其夫呓语 其真不知马也
B.当是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既而儿醒 而计其长
D.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2分)
(1)妇抚儿乳: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9.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6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看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而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泪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954年1月30日晚)
1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二段,回答下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苏教版九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