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09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4]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一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荒芜(wú) 隽(jùn)永 幽僻(pì) 宛(wǎn)然
   B、嬉(xī)游 点缀(zhuì) 拜谒(yè) 颤(chàn)动
   C、陶冶(yǎn) 袅娜(nuó) 剥(bō)蚀 拙劣(zhuó) 
   D、花蕊(ruì) 熨(yù)帖 淡褪(tuì) 阡(qiān)陌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炯然不同 既便如此 不假思索 耳濡目染
   B、临空而起 若隐若见 游目骋怀 难能可贵
   C、历尽苍桑 绚烂多姿 没精打彩 不可思义
   D、名圣古迹 稍事休憩 恪守诺言 心神惶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四百多年里,它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剥蚀 淡褪 坍圮 苍幽 B、腐蚀 消褪 坍塌 苍翠
   C、腐蚀 消褪 坍圮 苍翠 D、剥蚀 淡褪 坍塌 苍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阐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哲理感悟,无论是课内课外,同学们都读得出神入化、热泪盈眶。
   B、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文章,材料丰富翔实,结构大开大合,令人读后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C、课堂上大家对《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讨论,尤其是李老师的发言起了狗尾续貂的作用。
   D、刘教授家的书柜里摆满了许多古代典籍,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典籍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荷塘月色》《背影》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B、李乐薇,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其作品文笔清秀,语言空灵,风格柔美,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
   C、史铁生是我国当代一位颇有成就的小说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我与地坛》可看作他的自传体散文小说。
   D、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伊豆舞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6、下面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A、花是美丽的,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B、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是美丽的。树好比人的姿态,花好比人的面庞。


浏览完整试题   C、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D、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是美丽的。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二、(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散文的“散”与“文”(节选)
                                       朱向前
   ⑴为什么叫“散文”?——先哲有言:“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⑵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构,无则扭捏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做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同意这样一种说法的: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一副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的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
   ⑶就像大自然,春天的繁华热闹,夏天的炎热躁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清淡宁静;亦如太极高手,内心深厚却从容不迫,没有了虎气,没有了狮吼,只剩得了鹤步的悠闲。故而,我们读中年以后的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就更能体会“愈老的姜愈辣”这句话的内涵了。就以当前文坛论,几把做散文的好手也大都是年届不惑之后才更见出炉火纯青的火候的,无论是余秋雨的底蕴丰厚,还是张承志的沉郁苍凉,也无论是贾平凹的清淡古稚,还是周涛的气势恢宏,莫不可作如是观。从此一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少年来说,倒未觉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原载1995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与第⑴段中划线句子含意不太接近的是【     】
   A、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关系不是太大。
   B、散文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
   C、散文是一种散漫的文体,是一种自由的文体。
   D、散文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8、下列说法中,能说明“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一组是【      】
   ①中老年在才情、学养等方面有优势;②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③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④中老年有一副审美的心情与眼光;⑤中老年有秋天般的清淡宁静;⑥中老年对人生充满激情与思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9、关于文章第⑶段加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涉世不深,阅历不多,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
   B、青年人富有激情,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
   C、好的散文与表达形式,写作技巧关系不是很大,青年人仅靠对散文外在形式的理解很难真正写出好散文。
   D、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青年人硬要写散文则不太容易写出好文章。
   10、下列各句都是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A、“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B、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做出真散文来的。
   C、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
   D、散文对于青少午来说,倒未觉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三、(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展开余下试题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邀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75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夜,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俄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75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2004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1、第③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5分)
   答: 
   12、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9分)
   答: 
   
   13、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6分)
   答: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从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结合史实评价了他的高洁人格,最后联系现实,深化了文章主题。
   B、文章第②段中的划线句子写杨柳迎风飘拂,其目的是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情意眷眷”用词贴切。
   C、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空灵洒脱,与朱自清先生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第⑥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有利于作者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对朱自清崇高气节的赞美之情。
   E、本文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高度评价了朱自清,又探求了发人深思的人生命题。 (220.170.64.14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