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48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6]
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赵孝云   扫描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这个地方多么好
                                  贾平凹
    正是久久被疏忽了,遗忘了,外面的世界愈是城市兴起,交通发达,工业跃进,市面繁华,旅游一日兴似一日,商州便愈是显得古老、落后,撵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这块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以人的需要来进行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但这种人工化的发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单纯、清静,而这块地方便显出它的难得处了。①我曾呼吁:外来的游客,国内的游客为什么不到商州去啊?!那里虽然还没有通上火车。但山之灵光,水之秀气定会使你不知汽车的颠簸,一到那里,你就会失声叫好,真正会感觉到这里的一切似乎是天地自然的有心安排,是如同地下的文物一样而特意要保留下来的胜景!
就在更多的人被这个地方吸引的时候,自然又会听到各种样对商州的议论了。有人说那里是天下最贫困的地方,山是青石,水是湍急,屋檐沟傍河而筑,地分挂山坡,耕犁牛不能打转。②但有人又说那里是绝好的国家自然公园,土里长树,石上也长树,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山洼,就有人家,白云在村头停驻,山鸡和家鸡同群。屋后是扶疏的青竹:门前是妖妖的山桃,再是木桩篱笆,再是青石碾盘,拾阶而下,便有溪有流,遇石翻雪浪,无石抖绿绸。水中又有鱼,大不足斤半,小可许二指,鲢、鲫、鲤、鲇,不用垂钓,用盆儿往外泼水,便可收获。有人说那里苦焦,人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白麦馍馍,红白喜事,席面上红萝卜上,白萝卜下,逢着大年,家家乐得蒸馍,却还是一斗白麦细粉,五升白包谷粗面,掺和而蒸,以谁家馍炸裂甚者为佳。一年四季,五谷为六,瓜菜为四,尤其到了冬日,各家以八斗大瓮窝一瓮浆水酸菜,窖一窑红薯,苫一棚白菜,一个冬天也便过去了。更有那“商州炒面客”之说,说是二三月青黄不接,没有一家不吃稻糠拌柿子晒干磨成的炒面,涩不可下咽,粗不能屙出。但又会有人说,那里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水,掏之则甜,若发生口渴,随时见着有长猪耳朵草的地方,用手掘掘,便可见一洼清泉,白日倒影白云,夜晚可见明月,冬喝不冰牙,夏饮肚不疼,所以商州人没有喝开水的习惯,亦没有喝茶水的嗜好,笑关中人讲究喝茶,那里水尽是盐碱质的。还说水不仅甘甜,可贵的是水土硬,生长的粮食耐磨耐吃,虽一天三顿包谷糊汤,却比关中人吃馍馍还能耐饥。陕北人称小米为命粮,但陕北小米养女不养男,商州人称包谷糊汤为命饭,男也养,女的也养,久吃不厌,愈吃愈香,连出门在外工作的,不论在北京、上海,不论做何等官职,也不曾有被“洋”化了而忘却这种饭谱。更奇怪的是商州人在年轻时,是会有人跑出山来,到关中泾阳、三原、高陵,或河南灵宝、三门峡去谋生定居,但一过四十,就又都纷纷退回,也有一些姑娘到山外寻家,但也都少不了离婚逃回,长则六年七年,少则三月便罢,两月就了。
    众说不一,说者或者亲身经历,或者推测猜度,听者却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对商州神秘起来了。用什么语言可以说清商州是个什么地方呢?这是我七八年来迟迟不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我虽然土生土长在那里,那里的一丛柏树下还有我的祖坟,还有双亲高堂,还有众亲广戚,我虽然涂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写出这个地方,似乎中国的三千个方块字拼成的形容词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是多么好阿1


浏览完整试题    1.本文第2段中,作者在介绍“各种各样对商州的议论”时,用了        的手法,但是明显对方面介绍的多,因为作者                                      。
    2.仔细阅读第1段,从中找出能概括商州特点、表现商州“多么好”的词语,并分析画线句内容①的作用。
3.根据画线句内容②加以想象,写一段景物描写,1 00字左右。
4.就本文的语言特色,选择一个方面,联系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对比商州的优点(或者:商州的好处)  家乡在商州,作者心中充满着
对这个地方的热爱 
2.神秘、单纯、清静侧面烘托,极力渲染商州的“好”。  
3.要注意突出景物清静、自然的特点,要联系文中写到的几方面的景物。 
4.示例: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突出了商州的特点;语言充满感情,意味深长,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语言简练、整齐,且富有音韵美,有利于表现商州的美。
    
    二、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赵孝云   扫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人相望风雨中
    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是因陪朋友登山受风雨所阻而形成的。
    好友自远方来,专为登临久仰而未谋面的泰山。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的好雨偏偏下在了今天。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烦躁躁的。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啊舞,不紧不慢,没完没了。无奈,我们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
    泰山是一道世人瞩目的风景,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人乏心更累,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一回。值此闲暇,静下心来,细细看风雨中的山,好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雨前”,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
    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正对着的是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褪去,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抹。
    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低处起伏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柔和、静谧。所有细节被删去了,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统统模糊成没有差别的一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只在感受到了它守中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
    我友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碰撞得唧唧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句哲言吗: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变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是这座城市最北边的一条街。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气使颐指、不屑一顾,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一种心态导致一个时代的风尚。
    一旦静到泰山一般,还有什么能失去的,又有什么不能得到的?
    与友才目对。
    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
    1.文章标题是“山人相望风雨中”,文中为什么插入朋友对河的询问?
  2.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为什么以朋友的话结尾?
  4.本文在构思、语言方面有什么别致的地方?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1.将河与山形成对比,突出山的特点:(1)不随季节变化而消长,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2)山默默承受,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把创伤埋进心底;(3)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  


展开余下试题2.(1)人们一走进山,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山因有了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在人们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2)批判外地人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不屑一顾的错误做法。  
3.(1)照应开头(或前后呼应)  (2)朋友与我都从雨中泰山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品质悟出了静的真谛,悟出了人与山的不可分离。
4.参考角度:构思方面:着笔在景,落笔在理(或借写景谈哲理)。就写景而言,妙笔描绘,具有画的意境;就说理而言,依形而发,既切合山的精神又有生活的哲理。语言方面: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1)拟人。例如: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形象地写出透过窗看到的朦胧山景,赋予山景轻柔缥缈的动态美,也拉近了人与山的距离。)(2)叠词的运用。例如第2段“偏偏”“沉甸甸”“烦躁躁”叠词的运用,暗示了下雨造成的不良情绪;口语化的风格,更感亲切,
   
    三、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赵孝云   扫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的落叶
                            周文羽
    几场春雨过后,窗外的一排樟树,把有限的空间,染得上下皆是一片新绿了!光润,明丽,枝叶婆娑,更显出春的饱和、春的磅礴、春的生机与活力。我清楚地记得:开春时那片片叶柄下绽出的萌动着的新芽,渐渐地,它们由嫩绿、油绿,直到眼前的郁郁葱葱、翠色一片了。啊,那原是托着新叶芽的老叶呢?似乎有些干枯、发硬,凋落下来了!
    是循着大自然的节奏,它们沉静地飘落下来了;又乘着和煦的春风,轻盈地旋舞、翻飞。它们已经穿过秋的肃穆,冲过冬的沉寂,是在百花斗妍、鸟唱枝头的明媚春光里飘落的,它的液汁都已注进了片片萌动着的新芽。
    在绵绵的春雨里,一眼望去,它们竞构成了落“叶”缤纷的世界:徐徐飘落下,稠密如雨,落入地上的泥浆里,来往行人踏上去,化作了尘泥;又一阵风起,又一批落下,地上又铺上厚厚的一层,又一片“零落成泥碾作尘”了。我凝望着眼前的场景,情不自禁地捡起几片新落下的叶子,想细心观察一下它生命将结束时是怎样的颓萎。然而当我触摸到它的叶柄时,竟惊奇地感到它的柔软可亲,叶片上挂满了细雨珠,闪着光泽,片片叶脉清晰,颇具情致。有的展现浓绿,似乎要渗出未尽的汁液;有的已呈淡褐色,显得凝重厚实……我明白了它们遵从那无情的时序,又执著珍爱生命的翠色的毅力与情操!当我低下头来察看那化为春泥的落叶时,竟闻到明明是樟叶的清香,还和着泥土的芬芳!是的,它们的色彩似乎是无绚烂可言的了,然而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思,却使它们如此庄严美丽!
    雨后的晴日里,人们拿来几把大扫帚,把干叶积成一堆堆,点燃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拣根树枝挑逗火头,让它烧得更旺,更透,更彻底。缕缕青烟,缭绕上空,飘散着阵阵樟叶的馨香;叶火熊熊,像是生命最后一道光华,潇洒,璀璨……它们化为灰烬后的归宿呢?我想,仍然是泥土,是大地,用那看不见的汁液,催发又一茬新叶的萌生,它的血脉,会通向那夏的壮盛、秋的丰饶的!
  不无遗憾的是春已降临人间而春鸟并未“翔集”,那一排茁壮的樟树后的一棵歪斜的槐树上,却飞过来几只啄木鸟。这一下使人想起曾被人斥过的“檐头麻雀的啁啾”和“啄木鸟的干笑”,实在大煞风景!因为不知道它们是“哪一季的鸟”“通年聒噪”,虽占据枝头,却“一点风雅气都没有”!这远远不能比伴和春风旋舞的落叶,它们虽是在“落”,可那飘飞时的瑟瑟沙沙和燃烧时的毕毕剥剥,该是多么和谐动听,因为那是生命延续、青春复归的奏鸣曲!
有位诗人说得好:“叶,一切都不计较;叶,不与谁争立锥之地。”它凭一腔善良的追求,度过了有花有果的全过程。啊!春天的落叶啊!你“欣欣而来,慰慰而去”,“落得辉煌,失得惬意”!
1.文章写春天的落叶,为什么先从春天的新绿写起?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落叶的?请简要概括。
    3.第5自然段写啄木鸟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文中事物的特点,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落叶对新芽说:                               
新芽对落叶说:                         
1.春的新绿、春的生机与老叶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吸引读者关注那常常被忽略的老叶。  
2.(1)形态:沉静地飘落(轻盈地旋舞、翻飞)。(2)色彩:闪着光泽……有的展现浓绿……有的已呈淡褐色。(3)声音:瑟瑟沙沙。(4)嗅觉:明明是樟叶的清香,还和着泥土的芬芳。(5)感觉:柔软可亲。  
3.对比(或反衬)。赞美落叶的“落”遵循自然规律,是生命的延续与复归。  
4.落叶对新芽说:你光润明丽,饱和磅礴,是我生命的延续。  
新芽对落叶说:你遵从时序,潇洒璀璨,是我生命的源泉。
    
四、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赵孝云   扫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明画坛三杰
                           余秋雨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眆、顾闳中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也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参加过抗倭斗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浙江的老百姓凭着直觉感触到了他的生命温度,把他作为几百年的谈资。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佯狂的一面来作滑稽意义上的衍伸,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展开余下试题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韵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自身存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huī)、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1.中国历史上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等,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什么特色?
    2.指出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形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郑板桥刻过一枚自用印章,其文为: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在一幅画的题字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徐渭、朱耷、原济)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结合全文分析是什么令本也不无孤傲的郑板桥和齐白石折服?
  4.请结合朱耷绘画创作的特点体会画线句子中的“整体性的象征”如何理解?
1.(1)线条匀停紧挺;(2)设色富丽谐洽;(3)神貌逼真鲜明;(4)强调传神地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5)艺术家本人的灵魂历程(或内心世界)并不能酣畅地传达出来。
2.相同点:都遭遇过家庭变故与政治上的失意,都具有一种悲剧意识。  
不同点:徐渭的具体遭遇惨,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并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朱耷的具体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个更寥廓的层面;原济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        
3.世界上没有其他人会如此,除了以笔墨为媒介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强力诱惑。为了朝拜一种真正值得朝拜的艺术生命,郑、齐两位连折辱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了。  
4.(1)高品位的画家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象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
(2)朱耷的鸟并不具体在影射和对应着什么人,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
   
    五、语文教学通讯中现代文阅读题
             赵孝云   扫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雨(有删节)
                                  周作人
伏园兄:
    ①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每感困难,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欺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一不小心,拙劣地转一个身,便要使船底朝天。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大约“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走好两天的准沙漠路,在那时候倘若遇见风雨,大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也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②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  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
    ③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里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还有一层,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 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这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语文教学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