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6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唐山市开滦二中2006~200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十月抽测
唐山市开滦二中2006~200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十月抽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赵福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涂好自己的考号、考试科目。试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寝室qǐn       咽喉yān         削减 xuē      管窥蠡测lí
B. 机杼zhù     伶俜língpīng  瑰怪guī      周公吐哺pǔ
C.派遣qiǎn      伶人líng        铿然kēng       一暴十寒pù
D.澎湃pài       臆断yì          窈然yǎo       桴止响腾fú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 . “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食品是交给奶奶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山鸡椒的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醛,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又被称为“六义”。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浏览完整试题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被称作“乐府双璧”,是保存下来的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l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土。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6.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7.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 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 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表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 人类能够识别约l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l万种属于C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篷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未果。元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潘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得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略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是:认为正确,肯定
B.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知:主持(掌管)政事,做知府
C.震不省,卒按以法                  按:追究,查办
D.潘江门兵未合                      合:关住,关闭


展开余下试题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唐震为官清正的一组是
   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③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
④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⑤震遣吏捕治
⑥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了唐震做官清正、不畏强权的事迹。他的一生中先后多次顶着压力办案,甚至曾因之丢官。
B.“以公廉称”是全文叙事的总纳,下文选取的材料多由此而发,从而使得全文的叙事显得有条不紊。
C.这篇文章选材比较典型,眼光比较独特,抓住唐震处理政务的个性化言行,塑造了一个恪尽职守,至死不渝的忠臣形象。
D.以事写人,以小见大,是史传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以唐震生活小事,凸现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唐山市开滦二中2006~200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十月抽测
第Ⅱ卷(共117分)
四.翻译、鉴赏和默写:(23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请结合其中所用的艺术手法对其进行简析。
14.默写:(5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达李白豪迈性格的两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20分)
                           在西域读李白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自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群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定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义轻千斤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经。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间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骸,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骸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热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西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的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黑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和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杳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5.品味文中下列语句,回答问题。(6分)
(1)“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幺?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 (2分)
(2)“他不习惯仰视。”句中“仰视”的含义是什么?(2分)
(3)“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16.下列两个句子中的“此”分别指代什么?(4分)
(1)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此”指代
(2)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
“此”指代
17.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五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6分)
答:(1)
(2)
               
(3)
18.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
什么?(4分)
答:
六.语言表达题:(14分)
19.模仿《小屋》,以“母亲”为话题写一首短诗。(形式相似,诗意合理即可。)(4分)


展开余下试题小  屋                                  母  亲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                                       
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在快乐与幸福之间往返,                                             
生活怎不完满?                                                     
20.不久前,中央电视台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下面是  “感动中国2004”颁奖典礼上的一段颁奖词: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几个短语概括徐本禹主要事迹。(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他就是                                                    的徐本禹。
21.将《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进行合理的想像,体会其中的意境,扩展成一段80字左右的描写性语句。(6分)
答:
七.作文(60分)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西齐弗的故事。西齐弗因为在天庭犯了法,被大神惩罚,降到人世间来受苦。对他的惩罚是:要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齐弗都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西齐弗又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齐弗所面临的是:永无止境的失败。大神要惩罚西齐弗,也就是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
可是,西齐弗肯认命。每次,在他推石头上山时,大神都打击他,告诉他不可能成功。西齐弗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一心想着:推石头上山是我和职责;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和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再进一步,当西齐弗努力地推石头上山时,他心中显得非常的平静,因为他安慰自己:明天还有石头可推,明天还不失业,明天还有希望。
大神因为无法再惩罚西齐弗,就放他回了天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哺pǔ 应为 bǔ  2.D。 3。D.4。B.5。C.
6。D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自然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答案:D。
7。C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鉴别能力。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信息点在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相关句子为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答案:C。
8。A本题考查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 B.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答案:A。
9.D(合:合围,包围)
10.C(①表现唐震虚心接受他人批评,④说的是小吏,⑥说的是城中年轻人。这三项不合题意)
11.D(“这篇文意也是如此,以唐震生活小事”与文章内容不合)
12.(1)译文: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
   (2)译文: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的儿子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
13.(1)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n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唐山市开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