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25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5]
广州市东环中学07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
"广州市东环中学07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问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76分)
一、古诗文阅读(40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8分)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甫《蜀相》)
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__________,              。
(杜牧《过华清宫》)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秦观《鹊桥仙》)
⑧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古诗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回答2~4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相思(王维)
岐王宅里寻常见,             红豆生南国,
崔九堂前几度闻。             春来发几枝。
正是江南好风景,             愿君多采撷,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物最相思。
 (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浏览完整试题2.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2分)
3.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4分)
4.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6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5~9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3分)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9.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0~13题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展开余下试题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0.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1.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5分)
12.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3.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二)社科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7题
(1)郑和于明朝初期(1405—1433)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创举,近百年来中外学者曾对其作过深入的研究,其中2002年的一项“成果”最为新奇。
(2)当年,英国的一位曾担任过潜艇指挥员的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声称,他在撰写一本有关“1421年对全球的重大意义”的书籍时,得见一幅日期注为1459年的投影图,上面绘有非洲南部和好望角。但是迄今所知,好望角要到1497年才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并纳入航海路线。他说,该图中还有几段以中世纪腓尼基语书写的有关1420至1421年绕好望角到佛得角群岛的航海笔记和一艘中国大帆船的图画,所以判定郑和的船队曾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新大陆。为了证明这一成果,除了上述举证外,他又以天文导航知识发现郑和是借助夜空中的第二亮星老人星绘出航行路线,其船队甚至一度驶近南极。预先定出郑和船队的航行范围后,孟席斯凭此寻找考古证据,并根据他对风和潮水的认识,相信于1421年在加勒比海沉没的是9艘中国古代大船。他指出,若干深海照片显示,沉船压仓物的形状和大小,与最近在菲律宾打捞到的中国宝船内的相同;但他拒绝透露沉船的方位,因为他相信船上仍有珠宝,怕人们前去打捞,妨碍研究工作。
(3)不过,孟席斯的理论总给人“虚拟”的印象。至少,“投影图”未经专家查考验证;其次,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主要活跃在纪元前,到公元前8世纪后,腓尼基逐渐式微,到中世纪,腓尼基语早已成为“死文字”。
(4)当然,孟席斯的理论也很难撼动与郑和随行的马欢写的《瀛崖胜览》、费信写的《星槎胜览》、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以及载于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的权威性。此图在前三书的基础上绘示了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及经历的地名方位,后经百余年诸多专家研究考订,已将其中主要地名及诸地情形大致搞清楚。
14.文章第(2)段中“1421年对全球的重大意义”,这里的“重大意义”指什么?(3分)
15.填空:文章第(2)段中,孟席斯从事研究借助了                           、                、                    、                        等依据,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每条不超过8个字)(4分)
16.第(1)段中称孟席斯的成果最为“新奇”,其实不止是“成果”,孟席斯的研究过程也充满了“新奇”。从全文看,孟席斯在科学论证上的“新奇”之处有哪些?请分条概括。(4分)
17.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曾经的潜艇指挥员,孟席斯在科学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带有过去的工作
习惯、工作经验。
B.最近在菲律宾打捞出水的载有珠宝的沉船是中国的古船,这一论断已基本
上被学术界认可。
C.《郑和航海图》出于与郑和同时代的人之手并载入《武备志》,因此它的权
威性是不中容置疑的。
D.几部由郑和下西洋的随员撰写的中文史籍基本勾勒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轮
廊,是可信的史料。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74分)
三、语言表达(14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不少毕业生认为,一些单位只认“证书”不认“能力”的做法是“虚假简历”产生的催化剂,毕业生简历造假也是迫于无奈。
B.平日悬挂培根、鲁迅等名人头像的紫竹厅,如今被读书标兵所取代。
C.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着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19.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4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20.请你以一位记者的身份在下面这段新华网上的新闻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记者对吉祥物的赞赏性评价;②然后拟写出记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或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③不超过60个字。(7分)
北京时间(2005年)11月11日正好是2008北京奥运倒计时1000天的日子,万人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正式发布,与世人见面。五个拟人化的形象,都称为福娃,分别为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即“北京欢迎你”。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细细体味这句话,确实如此,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得以安然入眠。因为,有些事情,也许不为人所知,但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尤其当午夜梦醒时,也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此时怎样才能安然入眠?你是否认为这时拥有一个“温柔的枕头”很重要?
请以“良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体裁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广州市东环中学07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 
一、
(一)1.略
(8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选4小题。每组只评1小题,每小题两空,补写一空正确得1分,错写、漏写、多写1字则该空不给分。)
(二)
2.音乐(歌唱、说唱)3.爱情(或:友情)    故国(或:故君、家国)之思
4.(1)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2)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写出两点即可)
(三)
5.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6.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7.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8.(9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3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幸”各1分)
9.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二、(一)
10.(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11.(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2.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分)
13.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分),但这些渐渐消失了(1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分)。
(二)
14.郑和的船队曾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新大陆。(3分)
15.①投影图;②天文导航知识;③考古证据(或“菲律宾的中国宝船”);④对风和潮水的认识。(每点1分)
16.①敢于把未经专家查考验证的投影图当作自己理论的论据;②敢于把用早已消亡的文字记述后来发生的史实当作论据;③敢于先下结论(定出郑和船队的航行范围)后找论据(考古证据);④敢于把未出水的沉船当作论据。(每点1分)
17.C(“强加因果”之误)
 
三、18.A(B被人取代的是头像,不是紫竹厅,偷换主语;C“壮举”不能成为“人物”,主宾不搭配;D“至少”与“以上”重复,不合逻辑)
1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20.(“评价”2分,观点清楚、明确,必须是正面的。“理由”5分,能支撑观点且言之有理,表达贴切,语言通畅,符合新闻的语体特点。否则酌情扣分。)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州市东环”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