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157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7]
八年级下学期课内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学期课内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日出》
[黄省三由中门进]
黄省三 (甲)李……李先生。
李石清 怎么?(吃了一惊)是你?
黄省三 是,是。李先生。
李石清 又是你,谁叫你到这儿来找我的?
黄省三 (乙)饿,家里的孩子大人没有饭吃。
李石清 (丙)你到这儿就有饭吃吗?这是旅馆,不是粥行。
1、本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的矛盾冲突是

2、甲、乙、丙三个括号中的舞台说明,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A、无力地 胆小地 冷冷地 B、冷冷地 无力地 胆小地
C、胆小地 无力地 冷冷地 D、无力地 冷冷地 胆小地
3、上文在全文剧情结构中属 部分,它运用了 、 等描写方法。
4、从这几句可以看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性格特征的一个侧面,请加以概括。
(1)黄省三: (2)李石清:
(二)《南京大屠杀》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解释下列词语。
令人发指: 。
惨绝人寰: 。
2.这部分文段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
3.选文第4自然段的含义是:
4.指出下列各项中与其他项运用修辞不同的项是( )
A. 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B.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C.在我们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D. 我只希望像我—样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
5.结合过去的历史,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联系自己的学习任务及人生目标,谈谈对“……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样走”的理解。
答:

(三)《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浏览完整试题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1、“我”和“大堰河”是什么关系?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2、找出第二节中的意象。“我”有什么想到这些?诗人借这些意象向我们交代什么?
3、作者在第三节中运用了 、 来描写“我”。“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不适?
4、作者在诗中对大堰河表达了怎样的浓厚感情?
5、你认为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四)《永久的悔》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6.文段选自《永久的悔》,作者___________,文章通过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 。
7.节选的部分,回忆了母亲生前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8.选段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即____________,又从侧面衬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侧面描写,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9.选文重点写母亲,写母爱。但大部分篇幅“讲的全是吃的东西”,这与写母爱有何联系?

10.画波浪线的地方说到“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难解”与“易解”似乎自相矛盾。作者“难解”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说它 “易解”?

1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认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们□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试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11.给这两段文字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
① ②
12.为文中空格处选择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 穿 爬 抓 提 倾 B.摸 穿 爬 攀 缩 歪
C.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D.探 越 爬 攀 提 倾
13.“我赶紧试干了泪”对此句理解不准确的—项是( )
A. 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怕父亲说我不坚强,无志气,只会流泪。


展开余下试题 C. 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D.怕别人笑自己幼稚无用。
14.这两段文字中三次出现父亲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有力的集中体现了催人泪下的慈父之心。
B.表达了父子依依惜别的离情别绪。
C.表达了作者就要与父亲分别,不能控制的思念之情。
D.表达了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为全文创造了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
15.“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原因是( )。
A. 想起父亲养育自己不容易难过得流泪。
B.看见父亲爬月台艰难担心出危险而流的自惭泪。
C.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激动得热泪盈眶。
D.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使“我”热泪盈眶。
16.对“于是扑扑衣上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的泥土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很轻松。
B.因为终于赶在开车之前把橘子买到了,所以感到很轻松。
C.因为尽到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D.因为终于把橘子交给儿子,所以感到很轻松。
17.这段文字的抒情方式是( )。
A. 直抒胸臆 B. 寄情于景
C. 通过叙事抒情 D.通过各种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抒情
18.文段中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19.第1段主要用了 、 、 等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六)《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把选文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2、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
泰山:
鸿毛:
3、上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论述了哪些内容?请予以概括。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文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作为 论据,作用是 。第三段写到李鼎铭先生,作为 论据,证明(用原文回答)“ 。”
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强调什么?(
6、请再另外举出两位人物,分别填在下面空缺处。
死“重于泰山”的人: 死“轻于鸿毛的人:
(七)《寻找时传祥》
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已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一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
20世纪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十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就是五十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五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了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
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时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漠然: ②默然:
③黯然: ④时兴:
2.从描写内容上看,作者在选文的前半部分从哪几方面来表现时传祥劳模品质的?
答:
3.选文的标题是《寻找时传祥》结合文段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含义。
答:

5.从“重访精神高原”的角度,从人们的笑声中去体会弘扬时传祥精神的现实意义。(3分)
答:
课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
1、《日出》, 曹禺 ,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 2、C
3、开端 语言 神态 4、胆小怕事、冷酷无情
(二)、1.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
2.主要是议论、抒情;作用是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南京大屠杀强烈的控诉和告诫国人要牢记历史的耻辱的思想感情。
3.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历史的辉煌,也应该看到历史的耻辱,这样才能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民族。 4.D。 5.只要能体现自强爱国,言之成理即可。
(三)、1、“我”是地主的儿子;“大堰河”是童养媳是我的保姆。 从“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可以看出来。2、意象有:坟墓、瓦菲、园地、石椅。“我”看到雪产生了联想。这些意象向我们概括了“大堰河”死后家中的凄掺境况。3、神情、动作。 “我”有这么多的不适首先是因为从小就在保姆家成长,感情上更亲近劳苦的人民,与亲生父母隔阂较大,而这种不适应实际上是对地主家庭的排斥对压迫者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排斥。4、无限热爱和感激怀念之情。5、勤劳、善良、坚韧乐观,慈爱,但历经生活的不幸和艰难。


展开余下试题(四)、6.季羡林 过去的家庭生活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7.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日夜思念,盼望儿子归来
8.没有笑容 宁大婶子的话 从思念与后悔两方面答;9.文章中所写的白面馍馍、中秋月饼、黄面糕等所有好吃的东西,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儿子吃了。课文大部分写吃的东西,是间接写母亲,为烘托母爱服务的。10.作者难解的是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作者又说它易解是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受尽了苦难,无从笑起。11.无尽的思念与后悔。 12.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于母亲的记忆很模糊。 13.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没等实现,母亲就已永远的离去了。 14.“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的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易解”是说如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早一点懂得孝敬母亲。
(五)、11.①车站买橘送别(车站送别写背影);②北京读信思父(北京读信思背影)。 12. C 13.C 14.D 15.D 16. A 17.C 18.第一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六)、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①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格的事物。②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3、我们的队伍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队伍中的一员;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道理 阐述死的意义,高度评价张思德的牺牲。 事实,“不管……我们就改正”5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强调生命的价值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6、略
(七)1.①冷漠的样子。②沉默,不作声的样子。③情绪低落的样子。④行得通,流行。
2.①朴实的话语。②踏实的行动。 3.说明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4.①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地做人;②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5.时传祥的精神就是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相对于现实社会人们的普遍思想来说,它是精神的高原。人们的笑声反映出社会的普遍心态,自私自利,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诚信丧失,虚假充满社会的方方面面。重塑人们“精神的家园”,推进社会的进步,就是弘扬时传祥精神的现实意义。 (222.213.214.43)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八年级下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