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34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4]
2006年期中模拟卷
"初二语文期中复习测试题(2006.11)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积累运用( 共24 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2分)
A尴尬 (jiāi) 歼灭(qiān) 交卸( yù ) 骇( hài )
B 奔丧(bèn) 诘问( jié ) 地窖(yáo) 纳粹( suì )
C 蹒跚(pán) 差使(chāi) 谋杀(móu) 荒谬( miù )
D 琐屑(xiè ) 制裁( cái ) 拂晓( fó ) 阻遏 ( jié )
2、选出下列词语全正确的一组( )(2分)
A、寒噤 哀掉 锐不可挡 转弯抹角
B、搀扶 鞠躬 张皇失错 微不足到
C、狼籍 烦燥 大庭广众 铸剑为犁
D、颓唐 洗劫 响彻云霄 谈笑风生
3、古诗文默写(共10分)
(1)感时花溅泪,
(2). ,端居耻圣明。
(3) ,我言秋日胜春朝。
(4)谁道人生无再少? 。
(5)故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6)《石壕吏》中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7)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
(8)《陋室铭》表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9)《桃花源记》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_ _。”
(10)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 。
4、巧填春字诗,将括号里含春的词分别填入诗中空格处(共4分)
(1) 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登科后》
(2)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3)竹外桃花三二枝, 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闹。 ——宋祁《玉楼春》
(春意、春色、春风、春江)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6、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拟人)
B.长妈妈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妈看家。(借喻)
C.一年中,父亲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排比)
D.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设问)
7、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2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爱莲说》,完成8~11题:(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9.翻译文言语句。(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填空。(4)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6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4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2分)
展开余下试题
14. “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2分)(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15. “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分)
16. 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17.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18、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三)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回答问题。(17分)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胡章平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9.“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我”的粗心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 的“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 文(30分)
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以“报答”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各式各样的报答:既有子女对父母的,学生对老师的,受益者对恩人的;也有游子对故乡的,赤子对祖国的;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彼此的报答……
要求:
1.按自己的选材角度,题目自拟。
2.联系生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围绕着一个主题自选写作角度,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题:
100
200
300
上一篇:
06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06年期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