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44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初三(第五册语文1-6单元的内容)月考测试及答案
"初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卷面分145分 另设书写分5分) 2004-9-29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2分)
xián______熟 磅bó______ 纤______维 畸______形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在下面画上横线,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方格内:(2分)
原弛蜡象 错综复杂 抑扬顿挫 天经地异
锲而不舍 熬有介事 赫赫有名 节衣束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B、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C、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D、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我并不是英雄好汉,( )谈不到有闯新路的大胆念头,( )现实生活却常常告诉我,世界上从来没有现成的路;惟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脚下( )有路。
A、因为 所以 而且 才 B、尽管 也 但 才
C、尽管 也 而且 却 D、虽然 可是 但 或许
5.填写词语正确的是(2分)………………………………………………………【 】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他一面了,这个( )是无法( )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 )和( )中国的历史。
A、哀痛 补救 平凡 创造着 创造了
B、悲痛 弥补 平常 创造了 创造着
C、哀痛 补救 平凡 创造了 创造着
D、悲痛 弥补 普通 创造着 创造了
6.真理是朴实无华的。真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但是看惯了,就发觉不出来了,可是有一天我们看见了, 。(2分) ………………………………… 【 】
浏览完整试题
A、就仿佛好友重逢,呵,久违了,多么想念你!
B、就如同第一次看见了一般,呵,有这样的事。
C、便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呵,多么让人高兴!
D、便宛如面黄肌瘦的饿汉见到面包一样,呵,我多需要你!
7.文学文化常识填空:(8×0.5=4分)
①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
②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中“姑苏”指今天的____________(地名)。
③写出下列人名:
秦始皇_________ 汉武帝_________ 宋太祖_________
④《红楼梦》《三国演义》《 》和《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8.名句填空:(14分)
⑴ 俱往矣,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⑵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___。
⑶ 水至清则无鱼,__________________。 ⑷ 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⑸ 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⑹ 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
⑺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⑻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
⑼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有的人》中与“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句相照应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海燕》一文中,结尾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藤野先生》中高度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观察右边的一幅图,说出其名称,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它的意义。(1+2=3)
图名称:¬¬¬¬________________
意 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末横线处分别运用“只有……才……”和“如果……那么……”的句式,补写两个句子,使这段文字内容完整。要求补写的句子合乎文意,与上下文衔接顺畅。(2分)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可苦难要成为人生的财富是有条件的。
你战胜了苦难并且不再受苦,苦难才是一笔值得你骄傲的人生财富。这时你再怎么说以前的苦难都不会感到自卑,反而有一种豪气;别人听你的苦难,也像是听传奇,不会可怜你、轻视你,而是敬重你。如果你没有走出苦难,你能说什么呢?你说的在别人听来就是诉苦,是在乞怜。
所以,苦难未必是人生的一笔财富。⑴__;⑵__。
答: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9题:(16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①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②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文中第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日本学生歧视中国学生“低能”的(2分)…………【 】
A、讽刺 B、愤慨 C、理解 D、赞同
12.加点的两个“但”字,表达作用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13.加点的两个“他们”,分别指代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14.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上文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 ”划出文中插叙的句子。
16.“这一声”在文中指“_______”,鲁迅“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_____________。
17.“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写出了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状态。
18.下列对“呜呼,无法可想!”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2分)……………… 【 】
A、 从句式上看,属于感叹句。 B、从表达上看,是抒情议论。
C、从修辞上看,运用了反语。 D、从内容上看,表现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
19.“我的意见”指________________ ;“意见却变化”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1分)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②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
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20.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
2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明母亲能干、灵巧、健壮。 B、表明母亲勤快、聪明、灵巧。
C、表明母亲聪明、能干、健壮。 D、表明母亲勤快、能干、健壮。
展开余下试题
22.对第二段首句中“这样”(已用“△△”标出)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段中的第②③④句 B、第一段中的第①②④⑤句
C、第一段中的第②③④⑤句 D、第一段中的第①②③④⑤句
23.第二段加点的词语,都能体现“我”在母亲影响下养成劳动习惯的是…… 【 】
①很自然地 ②不但……还 ③能挑能背 ④就悄悄 ⑤挑水或放牛 ⑥一到……便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24.概括这两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5--32题:(18分)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25.注音: 牍( ) 朔( )
26.正式的书籍名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三段的“还”字,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
________”一词相照应。
28.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3分)
⑴竹简就是竹片,木牍就是木片。…………………………………………… 【 】
⑵竹简用麻绳串起来叫策。………………………………………………………【 】
⑶举孔子读书把皮条翻断多次在本文里的作用是称赞他勤奋读书。 ………【 】
29.成册的最早的正式书籍的制作过程是:□□□□(请按制作顺序重新排列序号)。
①写字 ②削平表面 ③制作同样长度、宽度的竹片、木片 ④用绳子串起来(2分)
30.选文第一段中画线部分隐含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还有许多,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1.为什么不能把文中加“△”的“一般”、“有的”去掉,为什么不能把“或者”改为“和”?(3分)
①“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或”与“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这种书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但比竹简轻便”?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33--37 题:(10分)
⑴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的不朽的图画”,那些图画,不只是画面美,而且含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来装饰才够美。最好是整座城都映着月光。这种“染月光”的意念,使李白写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有名的诗句。这种“文学上的不朽名画”,诗人李白会画,诗人杜甫画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田园诗人王维画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的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张九龄所画的壮丽大幅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⑵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情的,所以诗人张泌甚说月亮会关心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情绪波动,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心头。李白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昌龄感“__A___,万里长征人未还”;张继有“__B___,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也留下“__C___,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句。
⑶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是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豪。因为我们靠着历代作家和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我们的文学,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并且使她不露一丝儿“矿石味儿”。
33.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图画”,联系下文来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填文中空缺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三段中画线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请至少写出两个节日:(多写2个另加1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分: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37.请在文中任选一句咏月的诗句,加以赏析,不少于50字。(3分)
50
三、作文(55分)
38.希望,是人生奋斗的远大目标,是平凡生活中的小小期待。希望可以将人引向辉煌,也可以将人诱入歧途。希望,创造了一个个的故事;希望,蕴蓄着振聋发聩的哲学睿思。
请以“希望”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略)2.(略)
3.B 4.B 5.C 6.B
7.(略)8.(略)
9.图名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10.(略)
二、综合阅读:
(一)11.B 12.表示出乎意外 体现了与众不同
13.日本学生 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14.我也是一个中国人 “但……命运了” 15.(略)
16.万岁 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17.麻木不仁 18.AB 19.(略)
(二)20.(略) 21.D 22.C 23.B 24.(略)
(三)25.(略) 26.册或策 27.起先 28.×√×
29.3214 30.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
31.(略) 32.不可
(四)33(略) 34.秦时明月汉时关 月落乌啼霜满天 烟笼寒水月笼沙
35——37(略) (221.214.13.190)"
上一篇:
芝灵初中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苏教版
下一篇:
四川资阳市雁江一中高2009级第一学期语文半期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初三(第五”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