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50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2006上期中杭州市萧山区六、八、九中语文联考试题(苏教版必修一)
"2006学年上学期杭州市萧山区六、八、九中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详细解答
命题人:曾良策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试场号和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24分)
一、(共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百舸(gě)      召唤(zhāo)     慰藉(jiè)      面面相觑 ( qù ) 
B. 摭(zhí)拾     炽热(chì)     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 
C. 褪色(shăi)      吮吸(shǔn)     载体(zài)      锲(qiè)而不舍
D. 戕(qiāng)害   不啻(chì)      蛰居(zhé)    自怨自艾(àì ) 
[解析]A项中“召唤”的“召”应读“zhào”,B项中“瞠目结舌”的“瞠”应读“chēng”,D项中的“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
[参考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饿殍      犄角      按部就班    真知灼见 
B. 藐视      消谴      出类拔粹     入不敷出 
C. 惆怅     暄响         铩雨而归       毛骨悚然
D. 甄别        静谧      至高无尚      良辰美景
[解析]B项中的“消谴”应为“消遣”,“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C项中的“暄响”应为“喧响”,“铩雨而归”应为“铩羽而归”;D项中的“至高无尚”应为“至高无上”。
[参考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天已经有些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要逐步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
(3)然而     是归家     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3)
A.暗淡   熟悉   不管   还是    B .黯淡   熟悉     不管     和
C.暗淡   熟习   只要   还是    D. 黯淡   熟习     只要     和
[解析]“暗淡”和“黯淡”,两个词语常通用,前者多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后者多指心理暗淡,不明朗。“熟悉”和“熟习”,前者表示了解深透;后者表示掌握熟练。 “不管”和后面的“都”呼应;“还是”和前面的“是”呼应。“不管”表示充要条件,“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参考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8)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0)
C、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6)
D、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1)
[解析]A项“百无聊赖”,聊赖:依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B项“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C项“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D项“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项“无可厚非”不合语境,应为“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参考答案]D
5.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0)
B.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偶然而发的诳语。(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是总是含着悲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5)
D.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4)
[解析]C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后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参考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现在想,正像当初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3)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1)
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11)
D.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不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9)
[解析]A项因主客颠倒而造成语序不当,“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应该改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C项成分残缺,“读过”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文章”或的“的书”等;D项成分赘余,“停滞”已有“不动”的意思,因而删掉句末的“不动”二字。
[参考答案]B
7.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
B.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曾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9)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84)
[解析] C项中《茶馆》不是长篇小说,而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
[参考答案]C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7)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孤独的样子)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B.辱书云,欲相师                       相:互相 
C.仆道不笃                             笃:深厚            
D.如是者数矣                           数:多次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B项中“欲相师”的“相”是副词(一说代词),有称代作用,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讲为“我”。全句翻译为:想要拜我为师。这种用法在初中课文中也有:“杂然相许”(代“他”)(《愚公移山》)。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及时相遣归。(代“我”)
[参考答案]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皆出于此乎?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C. 则群聚而笑之                     D. 而耻学于师                
又挈挈而东                          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C项中“而”,都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第一句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的“之”,代词,代当老师的人。B项中第一句的“其”,副词,有揣测作用,相当于“大概”;第二句的“其”,代词,“自己” 。D项中第一句的“于”,介词,“向”;第二句中的“于”,介词,“从”。  
[参考答案]C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日与其徒上高山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解析]例句“又挈挈而东”的“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B项中“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A项“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愚蠢的人”;C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参考答案]B
11.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时不我待也。 
[解析]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D项“时不我待也”,宾语前置。A项状语后置。B项定语后置。C项“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为定语后置,即“州之有异态者山水”;“皆我有也”判断句。
[参考答案]D
12.对甲、乙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文都着眼于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批判。
B.两文都侧重于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C.甲文偏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乙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甲文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解析]甲文(《师说》)主要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先秦孟子的话,到魏晋以来的世风,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参考答案]D
[附]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向你告白,承蒙来信说想要拜我为师。我的学问不深厚,文章著作亦十分浅薄,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心中,没有什么可供你学习的。虽然常常喜欢谈谈学问,写写文章,却不敢自以为是。不料你从京都来到永州,竟然会看中我。我自己衡量并没有可取之处,假如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做人家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都不敢了,何况是做你的老师呢?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违反世俗当老师。世人果然一起认为他古怪,(背后)用手指他,打眼色示意,相互拉扯,加油添醋地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孤独向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第Ⅱ卷(76分)
 三(12分)    
13.请找出乙文中与甲文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相类的一句。(1分)
[解析]这里主要是要理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陋习。关键词:“笑之”。
[参考答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1分)
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解析] ①句注意“卑”“谀”等词的落实;②注意“群怪聚骂”“牵引”“增与”等词的落实。
[参考答案]
(1)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1分);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1分)。
(2) 世人果然一起认为他古怪,聚集起来辱骂他,(1分)(背后)用手指他,打眼色示意,相互拉扯,(1分)加油添醋地非议他。(1分)
15.补全下列诗文空白(任选3句)(6分)
(1)曾记否,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
(2)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84)
(3)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6)
(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宋之问《渡汉江》)(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7和P66)
[解析]第(1)句注意“遏”“舟”两字,第(2)句注意“冯”“御”“遗”等字,第(3)句注意“得”“焉”等字,第(4)句注意“近”“怯”等字。
[参考答案]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縠(hú),有皱纹的纱。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这首词作于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被贬谪后的苦闷和人生抱负不得伸展都促使词人借酒浇愁,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表达特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等)、修辞方法(反问、用典等)多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 ①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3分)
  ②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3分)
[附]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06上期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