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8]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语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Ⅰ卷的答案必须写在第Ⅱ卷前的答题卡中。考试结束后,将第二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提词  题词勉励  名副其实  馆藏画幅          
B. 蜚声  烟霏雨散  匪夷所思  芳草菲菲
  C. 馋害  谄谀取容  像貌端正  穷形尽相          
D. 奖掖  以逸待劳  人才辈出  按部就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B.如果小泉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后,吴晓便把“作业”二字抛在了脑后,掉书袋、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明显退步。
D.丁是丁,卯是卯,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办事情才不会互相推诿,才能有高效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对远行的儿子的想念是深切的,每次走进这个房间,看到屋子里陈设着的各式各样的儿子从前使用过的东西她都会潸然泪下。
B.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最近几年特别是在大城市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是不争的事实。
C.一些领导干部参与境外赌博,他们当中有的人一次挥霍掉的公款是一个百余人企业工人工资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或更多,因此我国采取的禁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D.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于“杂”的精神——让大家都来参与建设,使我们的考试制度更加成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顺眼望去,在青海湖所能目极的尽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           ,草滩上仁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在我的脚下,            。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①它好似奔腾的骏马,翻滚着          ②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③与一片碧绿的草滩相连              ④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
    ⑤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透殖着伸向遥远的地方
    ⑥哈达般伸向遥远的地方的,是透渔着的银色公路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8题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
①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浏览完整试题②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③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④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以一种不得不说的姿态,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并且不无理由地推测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5.下列对“原史时代”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  
B. 国际史学界常说的中国考古焦点的夏商周三代。
C. 历史上的记载不够完备,可信度不充分的时代。  
D. 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的时代。
6.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 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 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 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7.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 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压制。
D. 《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在考古理论和对国际考古学潮流的理解上相对滞后。
  8.中国考古学界的主流与暗流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竹溪记
①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呜呼!奇花石,皆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③余舅光禄任君治国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  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④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偃蹇:高傲


展开余下试题    D.凡诸富人所酣嗜                   酣嗜:畅饮嗜好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②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D.①甥其为我记之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恰当的一项是(    )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              B.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                D.(竹)不可以谐于俗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2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答案
8.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是                                             
中国考古学中的暗流是                                              
第II卷
四.(25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4分)
译文:                            
⑵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5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渭 川 田 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  ③雉雊:野鸡鸣叫。  ④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表示归隐之意。
⑴后人称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
答:                                                                                       
 ⑵有人评说本诗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是点睛之笔,是本诗的灵魂,请你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                                                                                      
15.按课文内容默写。(6分)
(1)《虞美人》这首词中集中表现词人“愁”之深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鹊桥仙》一词中,使词的主旨上升到一个哲理高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下阕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最能触动人的离愁别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的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房,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缝隙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着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上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与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其特别。
⑤现在,一家人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本文写于1933年12月)    
16.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三自然段中:“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上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它的妙处。(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四自然段中“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作者为什么认为“白马湖”的风特别呢?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这篇散文的奇特之处不在于它写冬天却既不详叙寒冷也不详写冰雪,单单只说一个风,而在于它通篇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撩人遐思的情愫。
B.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浓墨重彩的描绘了白马湖冬天狂风怒吼的情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第二自然段中描绘了白马湖冬夜的“寒风怒号”“松涛如吼”,萧瑟而静寂,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孤独与寂寞。
D.当那夜深人静风啸之际,作者说自己,“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感情虽含蓄,但读者自会咀嚼出深长隽永的意味来。
E.结尾段照应全文,同时也表达了全家人对白马湖的思念之情。
六.(6分)
20.下面是科学家研究人类最早的语言现象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研究黑猩猩“说话”的过程进行压缩,要能够阐明这项研究的意义,省去研究单位的名称,不超过50个字。(6分) 
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类人猿的语言时,一只名叫坎齐的17岁的小黑猩猩令他们惊叹不已。因为坎齐在学习词汇意义的实验中,能够准确执行命令,而且正确理解含义。这并不算什么,因为坎齐还会说话。当然它使用的语言和我们的不同。它是用一系列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长期和它相处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些声音的含义。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使用了256幅几何图形,每幅图形代表一个词汇,坎齐组织和理解完整句子的能力相当于一个2岁的孩子。事实上,人们每次都要求它学习更多的词汇,就像孩子在家中学说话一样。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都表明类人猿也有“认知层”,这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础。
答:                                                       
七.(60分)
21.请以“冬天来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答:C(谗害、相貌)
2.答:A   B.“置之度外”是褒义,应用“置若罔闻”;C. “掉书袋”是“喜欢引证古书,卖弄渊博”的意思,用在这里明显错了;D“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
3.答:D
4.答:C
5.答:C(“原史时代”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术语,不是专指“夏商周三代”,“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是一种条件和结果,不构成“时代”)
6.答:A(“这”指代“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耐人寻味”指“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
7.答: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打几十年的笔战”,可以说是缺少深刻意义,但认为“真是毫无意义”则过于绝对化)
8.答: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是关注地域和年代问题,关注考古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中国考古学中的暗流是关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更根本、更迫切的理论性问题。(“主流”1分:答出“关注表层、浅层问题”即可得1分。“暗流”1分:答出“关注深层、理论问题”即可得1分。答得准确、完整,得3分)
9.答:D(酣嗜:尽情嗜好)
10.答:B(B乃:作副词,竟。A而:前者连词,表递进,并且;后者连词,表结果,不译。C于:前者介词,比;后者介词,对。D其:前者语气副词,表祈请;后者语气副词,表反问)
11.答:D(A江南人。B诸,之于,兼词,故不能加“于”。C“是”指代笑不完的“这种情况”,加“之”反而对象不明;且“笑”是自动词,无需带宾语)
12.答:B(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
13.(1)然而如果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采分点:然、或芟)
(2)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采分点:诸、所有、劳力)
14.(1)白描(细节描写)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牛羊归来;老人惦念孙儿,倚杖等候在自家柴门旁;野鸡鸣叫,麦苗吐穗,蚕儿成眠,桑叶稀少;农夫们荷锄回到村中,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的场景。
(2)前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羡闲逸”“吟式微”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前面对农家田园生活的描绘都是在提示诗人急欲归隐田园的意趣。
16.答:开宗明义。交代来白马湖的时间及生活环境,为下文设置了特定的背景,定下了全文的基调。
17.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精练而富于色彩的笔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地、山和湖在严冬中瑟瑟发抖的情形。
18.答:作者无限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高三期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