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060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0]
第四单元(小说)测试
"第四单元(小 说)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1分)
①栈桥( )A.zhàn B.jiàn ②惯例( )A.liè B.lì
③别墅( )A.shù B.yě ④褴褛( )A.lánlǜ B.lán lóu
⑤拮据( )A.jiè jù Bjié jū ⑥煞白( )A.shà B.shā
⑦糟蹋( ) A.tā B.ta
2.按拼音写汉字(1分)
(1)péng( )隙 (2)quán( )骨 (3)wǎng( )然
(4)阴huì( ) (5)鄙yí( ) (6)sè( )索
(7)亲qī( ) (8)bó( )鸪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赚钱( )②计较( )③赔偿( )④阔绰( )
⑤撬开( )⑥变更( )⑦拟定( )⑧衣冠( )
4.给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人括号内(3分)
(1)阴晦( ) A.昏暗 B.夜晚 C.夏历每月的末一天
(2)素不知道( )A.本色 B.平素向来 C.白色的
(3)辛苦辗转( )A.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经过曲折,间接 C.翻来覆去,来回转动
(4)与日俱增( )A.迅速B.聚集 C.一起 D.全,都
(5)狼狈不堪( )A.足以B.极点 C.忍受 D.能,可以
(6)永不变更( )A.经历B.改变 C.再,重D.越发,愈加
5.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3分)
(1)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_____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A.颓唐B.郑重其事C.无所事事 D.若无其事
(2)别叫这小子又回来_____咱们。A.吃B.吭 C.占D.抢
(3)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______呀!
A.惊喜 B.开心 C.高兴 D.激动
(4)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______我们!
A.靠近 B.发现 C.看见 D.挨近
(5)你简直是_______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A.疯 B.傻 C.呆 D.邪
(6)只要这个____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A.能干 B.善良 C.好心 D.阔绰
6.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反义词的是( )(1分)
A.阴晦—晴朗 B.萧索—繁华C.生灵—生物 D.舒服—难受
7.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同义词的是( )(1分)
A.苏生—苏醒B.应酬—应付C.掩映—映衬D.隔膜—阻隔
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A.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C.(他)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浏览完整试题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分)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 (2)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4)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11.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看到人的双手把烧红了的铁杆卷曲、伸直的这幅劳动场面,我感到幸福和快慰。 B.早晨五点钟,天还没亮,我被震响全屋的欢笑声唤醒(这里从早到晚都是充满着欢乐)。
C.当他以力气十足的姿态抡起臂膀(这是他常年在铁钻旁边劳动养成的习惯动作。)时,他简直不像是年过五旬的人。
D.笃,笃——,笃,笃——,这铁锤就是调节我的工作时刻的愉快的钟摆。
12.判断单复句(2分)
①所有这些在我的阁楼底下丁丁当当的铁材,向我的血液里注进了铁质。 ②从敞开的大门里射出来的火光是那么灿烂辉煌,宛如十字路口燃起一堆篝火;对面沿溪边的一行白杨树,也像火把一样冒着青烟。 ③在劳动最紧张的关头,铁匠发威了,烧红了的铁块在着了魔似的铁锤的跳跃下铿锵作响。
④他看见自己制造的无数耕犁在啃噬泥土,开出一道道垄沟,前面,左面,右面,比比皆是。
单句是___,复句是____。
13.对“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属于心理描写。
B.“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C.“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清楚”是因为我时刻记得闰土的影像,“模糊”是因为好久不见闰土而记忆模糊。 D.“忽地模糊”中的“模糊”一词表达的意思是闰土的不幸生活使他改变了性格,“我”为他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之情。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中的“我”是对现实充满了感情的知识分子形象,“我”对故乡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坚信宏儿和水生一定可以生活得更好。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等。
C.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麦琪的礼物》歌颂了纯洁的爱情,《我的叔叔于勒》则暴露了亲情冷漠的社会弊病。
D.《范进中举》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灵的茶毒。
15.下列各句中成语用法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明同学把故事讲得那么引人注目,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B.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真是罄竹难书。
C.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D.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运动场上。
16.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2分)
(1)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
(3)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 )
(4)环境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 )
二.阅 读 (40分)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0分)
1.这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闰土的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__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画“=”处的短语是_____短语,“恭敬”在这里是____词。(1分) 3.这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采用了______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2分)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 )(1分)
A.天气冷 B.闰土的声音让我恐怖。
C.听到这种称呼,我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友情已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D.对闰土这样来称呼我感到不自然。
5.文中加点词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2分)
A.“我”和闰土之间多年不见,生疏了。
B.封建等级观念使闰土这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他认为我是有钱人。 C.我因心情不好,看不清闰土的面貌。
展开余下试题
D.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我与闰土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6.造成“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原因是( )(2分) A.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大。
B.闰土自己看不起自己。 C.“我”的思想已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 D.闰土多年未与“我”联系。
(二)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9分)
1.“狼狈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用波浪线画出对于勒进行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于勒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1分)
3.画横线的句子中,“我”心里默念的话,讲的是同一个人,却重复说了三次,第三次还加上一个“亲”字,其中深意何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指着女婿”对母亲“使了个眼色”,父亲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最有可能的是( )(1分)
A.你说话这么粗鲁,让女婿听见笑话。
B.天哪,别让女婿听见了,否则咱们女儿的婚事说不定得吹了!
C.女婿是个文明的人,你向人家学着点。
D.要是女婿知道了于勒的事,我们脸上都无光。
5.用横线画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特意交代“我们”回来时改乘了轮船,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作者的深刻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她迈着 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 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平日喜爱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的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站口, 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 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亲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她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白,一阵红,语言也梗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9分)
1.文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沉稳 缓慢 沉默 颤动 B.沉着 摇摆 默然 发抖
C.沉毅 迟疑 悄悄 战栗 D.沉重 蹒跚 默默 颤抖
2.与例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中的删节号用法一致的项是( )(1分)
A.“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梗塞了。 B.过滤嘴愣了:“蟹……蟹……蟹呢?”
C.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别,别!该多少,是多少,俺知道,能上山,莫下海……”。
D.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3.在原文上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划分段落,用“‖”符号。(1分)
4.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1分)
A.她 B.她的儿子 C.年轻的母亲。 D.小男孩
5.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摘抄原文回答)(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其深刻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能表现“她”的心情的一个词是( )(1分)
A.沉重 B.忏悔 C.痛苦 D.愧恨 E.内疚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分析评论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故事单纯、集中,人物少,正面描写主要是两个母亲。 B.这篇小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挖掘出了教育子女的重大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C.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感情深沉,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真切、细腻。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叙述描写铺张渲染,完整地刻画了“她”的形象。
9.本篇小说最恰当的题目是( )(1分)
A.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B.一张车票
C.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 D.悔
(四)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我一下子惊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展开余下试题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是个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①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②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12分)
1.文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1分).
2.依次加到文中 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 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②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2分)
①教学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1分)
答:_第四 单 元答案
1.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⑦B
2.(1)篷 (2)颧 (3)惘 (4)晦 (5)夷 (6)瑟 (7)戚 (8)鹁
3.①zhuàn ②jiào ③cháng ④chuò ⑤qiào ⑥gēng ⑦nǐ ⑧guān
4.(1)A (2)B (3)A (4)C (5)C (6)B
5.(1)B (2)A (3)A (4)D (5)A (6)C
6.C 7.D 8.C 9.(1)A (2)A (3)C (4)F
10.D 11.C 12.单句是①④复句是②③
1
上一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则(《伊犁凿井》)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综合检测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第四单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