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43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无棣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试题
"鲁人版高一第一册语文试题
命题人   山东省无棣一中  郎建斌  邮编:251900
注意:1.本试卷共120分,另有附加分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答案用钢笔写在答题纸上,不要在本试卷上作答。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留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基础分15分,附加分5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阿谀(    )  ②长篙(    )  ③和xù(    )  ④暮ǎi (     )
2.名句默写(4分)(任选四小题,每小题1分;全做可获得加分)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②师者,                            。(韩愈《师说》)
③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⑤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⑥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 听雨》)
3.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4分)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以下4、5两题每题3分,可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做,可获得加分。
4.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3分)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
5.白居易,字      ,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继承了我国《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                   ”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是《琵琶行》和《         》。(3分)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25分)
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7题。(7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浏览完整试题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6.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
                                                                      
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3分)
                                                                       
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              ②空中而多窍             
③汝识之乎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空中而多窍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C周景王之无射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11.第一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三.现代文阅读与鉴赏(30分)
㈠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14分)
每次经过荷塘,来去匆匆,无暇走离工作的道路,斜刺里往荷叶荷花深处走去。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不是清香,却是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于是,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池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池与莲池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池,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天雨的时候,我曾见那叶心的水珠如水银,越集越大,而后荷叶一侧垂倾,水珠如银色瀑布,淌入较下的荷叶,较下的荷叶承接了。叶缘一倾,将银汁注入再下的一叶,再下的一叶承受了,巍巍坚持了一刻,又一弯腰,将来自天上的雨水注还盈盈的池塘,发出那灌水的悠闲音响。这时带刺的荷秆满富弹性,把肥大的荷叶拨回原处,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  ①  入眼睛。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  ②  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12.请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展开余下试题 ①          ②            (映、跳、闪、举、依、托)
13.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
14. “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
15.试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4分)
                                                                                  。
㈡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6分)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1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6分)
    答:                                                                    
17.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4分)
  答:                                                                    
18.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答:                                                                    
19.结合全文,从表现的主题方面分析,你怎样理解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2分) 
  答:                                                                    
四.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有些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着错过的苦果,终将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而更加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添光彩。


展开余下试题其实,每个人对人生中的错过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请以“错过”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无棣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 ①阿谀(yú )  ②长篙(gāo)  ③和xù(  煦  )  ④暮ǎi (  霭  )
2.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久在樊笼里
④同时天涯沦落人⑤在我的心头荡漾。⑥悲欢离合总无情
3.示例:车上不便通话,9点后联系。(符合要求即可)
4. 示例: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5.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继承了我国《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25分)
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7题。(7分)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
8.①赴任、就职  ②当中是空的  ③知道  ④目光短浅、见识浅薄
9.B
10.略
11.阴森恐怖的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作伏笔。
三.㈠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16题。(14分)
12①跳   ②托
13.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天雨的时候”,叶心盛水和水溢满出时的情景,非常传神。
14.观荷人受到了风中荷叶多彩而豪迈的强烈感染与震撼,感情完全融入了一片景色中。
15.游荷塘的缘起、时间、心情和所见到的景象。
㈡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6分)
16.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17.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8.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19.(参考)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
无棣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题纸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基础分15分,附加分5分)
1.(4分)①(    )  ②(    )  ③(    )  ④(    )
2.名句默写(4分)(任选四小题,每小题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无棣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