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58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8]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命题: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06.11)
卷一(共30分)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zhào)    干瘪(biě)   翘首(qiáo)   渔樵(jiāo)   方兴未艾(ài)
B、悲怆(chuàng)  犄角(jǐ )   菜圃(fǔ)     箕踞(jù)     褪色(shǎi)  
C、颠簸(bǒ)      远阜(fù)  桑梓(zǐ)     怪癖(pǐ)     按捺不住(nà)
D、炽热(zhì)     贫瘠(jí)    圈棚(juàn)   啜饮(chuò)   舐犊情深(t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    珠联璧合   按部就班   一概而论    文身
B、暇思    出类拔萃   良辰美景   旁证博引    濡染
C、追朔    妄自菲薄   根深蒂固   委曲求全    装帧
D、嬉戏    铩羽而归   幸灾乐祸   意气用事    发纫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虽然喜欢看书,但由于平时仅仅是浮光掠影只注重大概情节的理解,不注重积累,以致现在写作文时内容空洞,文不加点,总受老师的批评。
B、等我们来到音乐厅,里面人头攒动,济济一堂。京城的观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
C、这两位农民工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D、我们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专家认为,发现极少数非禽类动物的呼吸道外部有H5N1病毒并不奇怪,但这完全不能代表这种动物已经受感染。
C、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作好解释宣传工作。
D、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
①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②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③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3.5万年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浏览完整试题⑤“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黄慰文说。
⑥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
5、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非洲人。
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没有科学依据。
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3.5万年至8.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6、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解剖学上柳江人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王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运用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获得的。
C、铀系测年法由于可以检测到最远数十万年的时间,因而在第四纪的研究中比碳14测定法更为可靠。
D、基因研究法虽然也被一些科学家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中,但毕竟是间接地运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不可靠。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认为柳江人生活的时代距今不超过3万年,是因为碳14测定法的局限所致。
B、在王危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前,较流行的观点是现代东亚人起源于迁移而来的非洲人。
C、即便东亚人的祖先是在3.5万年前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的,但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也不可能有太多一致的地方。
D、基因研究者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北京人”,说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在研究资源方面出现了缺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怪:  以……为怪,认为怪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既出塞,出东道                 不知东方既白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是故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第二卷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展开余下试题(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2、默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每句1分,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   _____。(苏轼《前赤壁赋》)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前赤壁赋》)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使 至 塞 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都扩: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    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略改动)
14、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接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5、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6、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9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至少三条)概述。(6分)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至少三条)(3分)
                                      &n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梁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