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760
标签:
高三复习用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60]
自编文言文练习三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虚实篇 孙子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佚:安逸
B.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利:用好处去引诱
C.乖其所之也 乖:背离
D.因形而错胜于众 错:错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能为敌之司命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则我专而敌分 蟹六跪而二螯
C.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水因地而制流 我欲因之梦吴越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胜可为也”的策略的一项是
A.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B.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C.不知战地,不知战日
D.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论述“虚”“实”的运用与主动权的夺取保持问题,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孙子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B.根据文意,“虚”是指军事上的兵力强大、集中和有备;“实”是指兵力薄弱、分散和无备,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战争主动权的夺取和保持关系甚大。
浏览完整试题
C.孙子指出,如果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就可以“攻而必取,守而必固”, “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就“能为敌之司命”。
D.《孙子兵法》传世近两千五百年,早有“文义兼美,绝出古今”之誉,本篇语言精确简约,基本体现了《孙子》语言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
(2)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译文:
(3)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译文:
【参考答案】
1、D
[解析]错:通“措”,放置,安放。
2、A
[解析]A句中第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第二个 “为”表被动。B句中两个“而”均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句中两个“所”均为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结构作定语。D句中,两个“因”均可理解为“根据”。
3 C
[解析]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军队“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作战必败。
4、B
[解析] 根据原文,“实”是指军事上的兵力强大、集中和有备;“虚”是指兵力薄弱、分散和无备。
5、(1)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2)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但(这)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
(3)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流向。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致”“于”两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整体1分。 (2)句重点关注“以”“度”“奚”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3)句重点关注“势”“形”两个词,每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军队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军队就劳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入我方预定地区的原因,是我方设置好处去引诱他;能够使敌人无法到达他预定地区的原因,是我方制造困难去干扰他。所以如果敌人舒服,要使他疲劳;敌人军粮充足,要使他挨饿;敌人驻扎安稳,要使他骚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及急救的地方,快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军千里,而军士不觉得劳累,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的地区。进攻敌人而必定能取胜,是因为进攻了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防守必定能巩固,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不进攻的地区。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样去防守,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怎样去进攻。微妙啊微妙,微妙到敌人看不见形迹。神奇啊神奇,神奇到敌人听不见声息。这样,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进攻时要使敌人无法抵挡,就要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后退时要使敌人无法追击,就要行动迅速使敌人赶不上。所以如果我方想打,敌人即使筑了高垒与深沟防守,也不得不同我方打,就因为已进攻到敌人不能不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打,虽然不设营寨,只划了一块地区防守,敌人还是不可能同我方打,就因为我方已诱使敌人背离了他原来要走的方向。
诱使敌人暴露兵力而不让我军兵力暴露,那末我军的兵力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那就是我军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我军兵力就多,敌军兵力就少。能用集中的兵力去攻击分散的兵力,那末,我军与之作战的对方,兵力就弱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所要防备的地方多,我军所面对的敌人兵力就少了。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到处都设防,于是到处兵力薄弱。之所以寡弱,就是由于防备敌人而使兵力分散所致;之所以显得众多,乃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备我所致。
知道作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间作战,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军队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但(这)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分散兵力无法与我战斗。
所以,通过筹划谋算,去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触动敌人,去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暴露敌人,去了解敌人所占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较量一次,去摸清敌人兵力的强弱。
所以,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极其微妙的地步,我军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而不露任何形迹;既藏而不露,那么,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由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示形原则而取胜,所以,即使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知其中之奥秘。人们可以看到我军战胜敌人的事实,但却不知我军之所以战胜敌人的道理究竟在哪里。所以,打了胜仗不要再重复老一套战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而应变无穷。
作战的方式像水。水流动,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时,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袭击他虚弱的地区。水根据地形而决定流向,作战根据敌情而确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流向。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获取胜利,这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个是固定不变的。四季相接相代,没有一季是不再变换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圆有缺。
二、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③之上,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④,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展开余下试题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⑤,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②鞟(kuò)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③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④黼黻(fǔ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⑤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资:凭借,依靠
B.故体情之制日疏 体情之制: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
C.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心理:内心情感
D.吴锦好渝,舜英徒艳 渝: 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情发而为辞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何以明其然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反所以失鱼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乃可谓雕琢其章 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一项是
A.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B.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C.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D.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B.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译文:
(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译文:
(3)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译文:
【参考答案】
1、C
[解析]心理:文章的思想内容
2、D
[解析]D项两个“乃”都可解释为“才”。A项第一个“而”表承递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而”可释为“才”“方才”;B项第一个“其”为“他们”,第二个可译为“自己” ; C项第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二个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方式等。
3 、D
[解析]此句意为“连缀文辞运用文采,为的是要表达思想;要是文彩浮滥、言辞虚伪,那么思想内容会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这应是由“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引出的推论。
4、B
[解析]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此处将两者张冠李戴。
5、(1)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
(2)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
(3)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虚”“文”“质”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2)句重点关注“蹊”“实”“树”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3)句重点关注“诚”“验”两个词,每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至于抒发思想感情,铺陈描写万事万物,用文字刻划内心活动,在纸上组织文辞,文章应当光彩焕发、文采繁富是很明白的了。所以构成文采的途径有三条:第一种叫形中之文,是靠青、黄、赤、白、黑五色构成的;第二种叫声中之文,是靠宫、商、角、征、羽五音构成的;第三种叫情中之文,是靠喜、怒、哀、乐、怨五情构成的。五色相调,便会呈现漂亮的花纹;五音相配,就会形成美妙的乐曲;五情抒发,便会产生优美的辞章。这是天然的规律啊。
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经线,言辞是思想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内容确立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中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
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运用辞采,为的阐明思想,辞采泛滥,反而掩蔽了内容。正如以翠绳为钓丝,以桂花为钓饵,反而钓不出鱼来。古人说:“言隐荣华”(言论为辞采所掩),正说的这个道理。《诗经》说“衣锦裂衣”(穿锦衣时,加一件麻布罩衣),怕的是锦绣过于华丽。《易经》说“白责无咎”(由彩饰归于白色,不惹麻烦),贵在华丽重归于朴素。倘使把思想作为重要的标准,把感情放在正当的地位,按照情感来运用声腔,根据思想来驱遣辞藻,使文采不致掩盖了内容,博雅不致淹没了情性,正采光艳照人,杂色屏弃勿用,那才是善于为文,可说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展开余下试题
[结语]
赞曰: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文采才能丰富多彩。过于华丽的吴锦容易变色,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徒然娇艳,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三、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论 毅 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其何以成 要: 概括,总括
B.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出现
C.遇再挫而退 再: 两次
D.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冒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退也愈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本文比喻论证内容的一项是
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
B.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C.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D.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其中心论点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B.论证过程中,先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C.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D.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译文:
(2)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D
[解析]冒:顶着,冒着。
2、C
[解析] [解析]A句中两个 “也”均为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B句中两个“则”均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那么”。C句中第一个“焉”为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第二个为句末语气词,犹“了”“啊”“呢”。D句中,两个“而已”为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
3、D
[解析]此处内容属于引文内容,不是比喻论证。
4、D
[解析] 根据原文,作者“譬诸操舟”,是想以此来阐明“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的观点。
5、(1)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
(2) 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
(3)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
【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
上一篇:
2006福建省大田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
下一篇:
中考模拟试卷(附答案)
标签:
高三复习用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自编文言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