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119
标签:
语文版
七年级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9]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每课练习题
"21、《论语》六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不愠( ) 罔( ) 殆( ) 默而识之(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故: )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5)不耻下问(耻: )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5.原文填空:
( ),不亦说乎?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
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6.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
浏览完整试题
9.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练习题一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2、 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分析下列各句后回答 。(4分)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E、学而不厌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敏而好学
⑴ 属于顺接的有———————— ⑵ 属于转接的有——————————
4.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选出都是表示学习态度的一组( )(2分)
A、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练习题二
1、选择正确的字,并将序号填入横线上。
⑴ ( )人不倦(A、悔 B、诲) ⑵ 人不知而不 ( )(A、缊 B、愠)
⑶ 学而不思则( )(A、惘 B、罔) ⑷ 孔文子( )谓之“文”也(A、何以 B、以何)
2、为句中词选择最确切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 时: ( ) A、按一定时间 B、有时 C、时常
② 说: ( ) A、说话 B、同“悦”,愉快 C、劝说
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 罔: ( ) A、迷惑 B、没有 C、迷惑不解
② 殆: ( ) A、疲倦 B、危险 。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C、神疲倦而无所得
⑶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 识: ( ) A、认知 B、知识 C、记住
展开余下试题
② 厌: ( ) A、厌恶 B、满足 C、厌烦
③ 诲: ( ) A、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B、引诱 C、教导、诱导
3、下列句子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做人不知道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 ( )
⑵ 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 )
⑶ 何有于我哉! 解释:为什么还有我呢? ( )
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 )
4、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
⑴ 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⑵ 作者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⑶ 作者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是 。
⑷ 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 。
5、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⑴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人家( )。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⑵ 学贵有疑,善于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 。
⑶ 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总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 。
6.《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7.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 8.“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3.释词:
日中:( ) 舍去:( )尊君在不( )
无礼:( ) 引之:( )期 ( )
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7.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析“友人惭,下车引之”。(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b
上一篇:
2007年广东廉江市第二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题.doc
下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标签:
语文版
七年级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
关于“语文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