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8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隆回二中高一语文段考试题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隆回二中高一语文试题
(时量120分钟,分值150)      命题:黄双红    2006年12月19日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踟(chí)躇     粗糙(cāo)   独处(chù)        供(gòng)应
B.稽(jī)首      坍(tān)圮    慰藉(jiè)      翘(qiǎo)首     
C.熨(yù)帖      隽(juàn)永   猝(cù)然      跫(qióng)音
D.颤(zhàn)抖    恪(kè)守     祈(qǐ)祷     勾(gòu)当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A.安详     阡陌      佝偻      妖童媛女  
B.缥缈     眩耀       幽僻     姿态翩然 
C.宁谧     枯槁       邂逅     窸窸窣窣
D.罗绮     雾霭      拜谒      肆意雕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种种迹象表明,北京已经能够从容应对高客流长假,各部门________处于良好状态。
⑵经过10年的绿化,这片肆虐的沙漠地终于被___________了,这个昔日黄沙弥漫的地方,变得郁郁葱葱。
⑶在金庸的小说中能________社会风情,而古龙的小说则是人情世界的袒露。
A.运行   降伏   领会                B.运作    降服    领会
C.运作   降伏   领略                D.运行     降服    领略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非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
B.在今天的半决赛中,欧洲的两支足坛劲旅把各自的风格特点表现得炉火纯青,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足球的魅力。
C.颇耐人寻味的是金庸对中央版《笑傲江湖》的先褒后贬,倒像是个出尔反尔的小顽童所为,莫非大师也难以措辞?
D.十八年了,她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历尽沧桑的中年妇女,她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过去岁月的那一段生活。


浏览完整试题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里面不腐烂,是因为它们能在水中呼吸,有抗腐烂的能力才不腐烂的。
B.公路上要想不堵塞,就得有交通法;信息交流要想不堵塞,就得有语言文字法。现在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为了全社会信息交流的便利快捷。
C.随意编造一些“趣闻”来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出版社是赚钱了,可是那些书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D.作家已经注意到了当前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心声。
6.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到: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
B.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C.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D.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的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7.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有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认为他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去,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害处。
B.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他们中间有敢不尽力的人吗?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群臣吏民,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人,受上等赏赐。
D.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赵王的子孙和诸侯,他们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9、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储藏谷物的仓库,在稻谷入仓之前,要事先做好清洁工作。
B、与会的代表认为,农民的经济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却是加重了。
C、由于加大了监督力度,因而贪污受贿的案件明显下降。
D、不管压力有多大,我国的金融市场迟早也得开放。
10、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小屋的光线既富于                  ,又富于                   。
A、时间的科学性,文学的浪漫性       B、时间的科学性,浪漫的文学性
C、浪漫的文学性,时间的科学性       D、科学的时间性,浪漫的文学性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2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崤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分别指的是                                                              (   )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D.朗照与被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色。
1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关于这种“好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能朗照,所以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所以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C.因为不能朗照,所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吻合。
D.因为不能朗照,所以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三﹑ (15分,每小题3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①献曲,史献书,师箴,瞍②赋,矇③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④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⑤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注】①瞽:古代的盲乐师,后来成为乐师之代称。②瞍:盲人无眸子者。③矇:有眸子而无所见者。④耆艾:人六十曰耆,五十曰艾。此指元老。⑤原:高平之原野。隰:低湿之地。⑥彘:晋国的地名。
1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诽谤,毁谤。
B.川壅而溃                                  溃:水冲破提防。
C.为民者,宣之使言。                       宣:疏导,引导。
D.亲戚补察                       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1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一致的一组是                                           
A.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 是以事行而不悖。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D.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吾其还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A.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1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王在听到人民对他暴虐行政进行公开批评后,采用了派卫巫监视,用杀人来威胁的弭谤方法,召公对此进行了劝谏。
B.召公劝谏厉王,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句为喻,来说明防止老百姓的议论比防备洪水更难,更危险,因而不能防民之口。
C.召公在劝谏中提出了正确引导的方法,疏通言路,让大小官员﹑乐师﹑史官以及百姓都能把自己想到的通过口说出来。
D.厉王弭谤虽能暂时让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流亡于彘”的下场。
17.下列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一“谏”字展开论述,阐明了“宣之使言”的治国之道。
B.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C.召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断,足见其政治上的远见。
D.天子之所以能“事行而不悖”,只是因为有各种官员、各行各业人员的进谏。—
四(15分)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8、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一句从_________和_______两个角度写江南春天的美景。(3分)
⑵明朝人杨慎评杜牧《江南春绝句》时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见《升庵诗话》)请你说说对这种意见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无以成江海;              ,无以至千里。                           
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塘月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5、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词》)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展开余下试题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时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浸,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21、.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的题目是“流浪的二胡”,请概括“流浪”在文中的两层含义。(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百姓黎民、俗子凡夫的苦难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隆回二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