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7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2]
长沙市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年级月考
"长沙市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套试卷的时量为140分钟, 满分为150分,共12页)
一、(12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蹩进      干瘪      撇开      校园一瞥
B.饱绽      银锭      靛蓝      荷花淀
C.屯兵      迟钝      打盹      囤积居奇
D.屋檐      赡养      瞻仰      蟾宫折桂 
2.下面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足球比赛中故意激怒对方核心球员,使其严重犯规而被罚下,是某些无德球员的惯用技俩。
B.每当我走近某一棵久付盛名的古树,总会产生一丝丝愁怅。
C.“一片甲骨惊天下”,百余年前因发现甲骨文而振惊世界的殷墟,再次为世界瞩目。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河南安阳沉浸在喜悦和兴奋之中。
D.近年来因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人数出现上升趋势,各地政府正在着手严厉整治网吧。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一权威网站发布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 
②什么叫魅力?我没有去查字典。按照我想当然的理解,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它和“吸引力”一词大概是同义词。或许你会反对我这样解释,但你如果去看一看现代作家们对这一词的使用,或者去网上浏览一下,就知道这样解释无可厚非,尽管这样解释是不对的。
③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与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有关的教育活动,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 媒体     无可非议      只有/才   B.媒介     无可厚非      只有/才
C.整合     无可厚非      只要/就   D. 媒体     无可非议      只要/就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实现了繁荣经济、活跃经济、拉动经济的初衷。
B.今天,团中央青工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青年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
C.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鲍遂献透露,应对公民起名中越来越多的冷僻字和重名等问题,公安部正在研究起草《姓名条例》,以立法手段来解决身份证制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D.周人创造了农业文明在《诗经》中有大量篇幅记载和表现,有的是春夏之际向祈福或秋天之际答谢神灵的乐歌,有的直接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场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 “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古千?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    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种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5.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6.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 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和谐”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D. 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7. 不能支撑“生活在 ‘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古千?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一次战略性推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B.“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实现都需要“社会稳定”做保障。那样“稳定”的保障谈不上“小康”“和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我们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D.没有“和谐社会”就没有“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⑴,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⑵,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⑶;其南涯,曰温生⑷。大夫乌公⑸,以铁钺镇河阳之三月⑹,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⑺,罗而致之幕下⑻。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⑼,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⑽,与吾辈二县之大夫⑾,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⑿,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13)?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14),为天下贺,以后所称(15),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展开余下试题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释】
⑴伯乐:指春秋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孙阳。孙阳,字伯乐,用以比喻善于发现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带。⑵东都:指洛阳。⑶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⑷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⑸大夫乌公:即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重胤。⑹铁(fū)钺(yuè):古代军中杀人的一种大斧,用来象征军权。⑺罗:捕鸟的网。⑻幕。指帷幕,旁边的叫帷,上面的叫幕。军营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称将帅官署叫幕府。⑼尤:优秀的。⑽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⑾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⑿缙绅:本指官员的衣饰,借指仕宦。⒀介然:埋怨的心情。(14)前所称:指上文中将相为天子选拔人才。(15)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16)留守相公:指东都留守郑馀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B. 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尤:优异,杰出
C. 罗而致之幕下           罗:捕鸟的网
D. 资二生以待老           资:(得到)资助、帮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无所礼于其庐                
静女其淑,俟我于城隅
B. 与吾辈二县之大夫   
 恐年岁之不吾与
C. 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              
徐公何能及君也
D. 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且焉置土石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夫南面而听天下   
B.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C. 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D. 自居守、河南尹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送别温造赴河阳时所写的一赠序。
B. 文章围绕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这个比喻展开论述,把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比作伯乐,颂扬其识才爱才,知人善任。
C. 文章把乌重胤比作伯乐,把温造和石洪比作良马,并以温造作为陪衬,赞美石洪才学非凡,颇有德行。
D. 整篇文章,有叙述,有议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波澜起伏,毫无呆滞之感。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3分
译文:                                                          
(2)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4分
译文:                                                          
(3)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2分
译文:                                                          
14. (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剑客(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马诗(唐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  房星,星宿名,《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这两首诗都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鲜明的形象之中。
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贾岛诗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用语率真,直抒胸臆,表白了自己出众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李贺诗则                                     
                                                                   。
   两首诗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贾岛诗塑造了一个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具有宏大理想的剑客形象,在机遇面前跃跃欲试、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李贺诗则塑造了       
                                                                   。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       。(李密《陈情表》) 
(2)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记》)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4)《劝学》中有一处著名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说的“                ,                     ”,与此有观点相通之处。 
五、(17分,共4小题)
远 方
(1)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2)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3)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4)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展开余下试题(5)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6)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7)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8)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9)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10)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16. 作者对远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请仿照下面的例句,结合文章内容,写两个句子。
示例:从空间的角度看,山是纵的远方。(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3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一个什么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7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4分)
                                                                     
19. 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5分)
                                                                          
六.16分。
20、阅读上面的文章《远方》,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远方的呼唤 ——试析《远方》的主题及其表现
(2)对比的魅力——谈谈《远方》对比手法的运用 
(3)形散而神聚——试析《远方》的结构艺术
七.写作 (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谈到“天涯”,你也许会联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也许会想到“四海为家家万里”;你也许会想到“惜花阴,人远天涯近”。家、天涯,既是起点也是目标。
   请以“天涯•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话题包含两个方面,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长沙市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答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校                               
                                                      &n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长沙市周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