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11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1]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共14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戮(lù)没    鲰(zhōu)生  矇(méng)诵     夜缒(zhuì)而出
B.阙(quē)秦   拊(fǔ)心    樊哙(kuài)     切而啖(dàn)之
C.逢(páng)孙  卮(zhī)酒   庶(shù)人      变徵(zhǐ)之声
D.氾(fàn)南   桮(bēi)杓   揕(zhèn)其胸   流王于彘(zhì)
2.下列各句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3.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②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③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安置
⑥召公谏弭厉王谤 弭:消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列各句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D.仰天太息流涕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因此治理水的人,疏通河道,使水畅流,治理百姓的人,开导他们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B.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依靠秦国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明智的。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文:明天犒劳士兵,是为了打败沛公的部队
6.对下面一首唐诗评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A.首句点染远景。其中“隔”与“隐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
B.二句勾勒近景,画面清幽明丽。“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对桃源仙境的心驰神往。
C.三四句有趣的一问一答,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D.这首诗把眼前景与符合此景的桃花源故事水乳交融地写在一起,诗笔活泼,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7.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浏览完整试题D.《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国语》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越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但并不是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记述,而是有重点地记载若干重大事件。如《吴语》《越语》只记述了吴越两国争霸的经过。
二、阅读理解(共1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飞驰)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去,逃跑离开)
C.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际、交往)
9.选出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①长于臣 ②苛政猛于虎也
C.①君为我呼入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②固以怪之矣
10.选出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文: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全部告诉张良。
B.孰与君少长?
译文:(他)和你相比,年龄谁小谁大?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明天不能不早一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不如因善遇之。
译文:不如因此好好地款待他。
11.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项伯私见张良,是故意向刘邦泄露军事机密。
B.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回答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由此可见,刘邦这时很后悔当初妄想靠武力与项羽对决的策略。
C.项伯本为报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D.刘邦接纳了张良的建议,先联络与项伯的感情,想“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进而自我辩解,“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终于使项伯明白刘邦并不敢与项羽争霸。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1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强:竭力
B.至而自谢 谢:道歉
C.乃自强步 强:勉强
D.少益耆食 益:更加
1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②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④和于身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进攻赵国,因此,赵太后非常气愤。
B.齐国以赵太后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为条件,派兵援救赵国。
C.触龙见赵太后之后问候并闲谈养生之道,是为了赵太后能答应安排他的小儿子进宫当侍卫。
D.赵太后的怒色消解了些,为触龙说服赵太后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E.“太后之色少解”是因为触龙有了不必让长安君作人质就可以退敌的良策。
三、翻译下列语句。:(共6分)
15.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共5分)
16.(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
(3)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________。
(4) 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3分) 
 三棵树   
苏童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像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像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展开余下试题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④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⑤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⑥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⑦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⑧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⑨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⑩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摘自《读者》,有删节)
17.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全文看,“三棵树”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文中充满伤感和怀有自责的叙议俯拾即是。
B.作者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
C.苏童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中多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本文的叙写角度与此类小说相同。
D.作者认为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这一主题,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的幻觉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三棵树》所蕴涵的确切含意,至此方清晰地凸现出来。
六、(共8分)
21.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各自归纳出一个成语。
(1)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入。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成语:________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成语:________
(3)武安已罢朝,出止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与长子需(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成语:________
(4)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成语:________
七、
2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枭将东徙
 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那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家到东边去。”斑鸠说:“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不能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往东迁移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寓言中猫头鹰搬家问题该如何解决?斑鸠的“改变自己”你认为怎样?请结合现实,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鲰:zōu)
2.C(④⑥句没有通假字)
3.D(陪:增加;置:放弃)
4.C(“头发”古今意义相同)
5.D(应该是“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6.C(“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不符合诗的内容)
7.C(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应该是《国语》)
8.D(“鄙”和“腊”都是名词作动词)
9.C(封:①使…成为边界;②名词,疆界。亡:③动词,逃亡;④名词,逃跑的人)
10.D(“美丽”古今意义相同)
11.D(作助词“的”讲,AB项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C项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展开余下试题12.C(“削弱了秦国,对晋国有好处”符合课文的意思)
13.B(主要是郑之亡对他本人也没有好处)
14.D(益:渐渐)
15.D(①②中的“殊”都是“很”的意思;③中的“于”是“介词,向”的意思,④句中的“于”是“介词,对”的意思)
16.BD
17.B(屑:名词活用作动词,磨成碎末)
18.C(C.古代汉语意为拘谨貌,现代汉语意为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
古今意义不同。A.所得所失,利弊。古今意义相同。B.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古今意义相同。D.在意,用于否定词后。古今意义相同)
19.A(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引进对象,可译为“向”;后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引进对象,可译为“对”、“对于”。C.前者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者为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前者为介词,相当于“跟”、“同”;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20.D(排除①④,①表现宽厚,④表现教化及成效)
21.C(“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22.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引出点题句“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23.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好处:承托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树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4.表层看“三棵树”指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一棵苦楝树苗,两棵果树,而这恰好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关键词“人生经历”“见证”),它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关键词“情感寄托”“珍爱物”)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关键词“沟通了记忆与现实”)
25.CD
26.略。
 
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A(鲰:zōu)
2.C(④⑥句没有通假字)
3.D(陪:增加;置:放弃)
4.C(“头发”古今意义相同)
5.D(应该是“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6.C(“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不符合诗的内容)
7.C(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应该是《国语》)
8.A(驰,骑马疾行)
9.B(于,比。A①之,动词,到……去;②之,结构助词,置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①为,介词,替;②为,动词,做、结成。D①以,介词,把;②以,通“已”,已经)
10.D(“因”在这里要译作“趁机”。A、B两句翻译时要注意有关的文言句式;C句翻译时要注意“旦日”、“蚤”“谢”几个词语的意思)
11.C(A.项伯只为报恩,不想张良“从俱死”,并非故意向刘邦泄露军事机密。B.说“刘邦这时很后悔”缺乏依据。D.刘邦是通过这样的手段使项伯受到蒙蔽)
12.D(益:渐渐)
13.D(①②中的“殊”都是“很”的意思;③中的“于”是“介词,向”的意思,④句中的“于”是“介词,对”的意思)
14.BD
15.(1)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去破坏他,(这是)不仁;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混乱相攻来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武。
(2)秦兵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即使我想长久侍奉您,哪里还可能呢?
(3)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王却默默地不作表示。
16.(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为民者宣之使言。  (4)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17.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引出点题句“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18.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好处:承托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树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19.表层看“三棵树”指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一棵苦楝树苗,两棵果树,而这恰好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关键词“人生经历”“见证”),它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关键词“情感寄托”“珍爱物”)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关键词“沟通了记忆与现实”)
20.CD
21. (1)暗渡陈仓(2)指鹿为马(3)首鼠两端(4)死灰复燃(不能写然、然通燃) (60.173.148.12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