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7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4]
2005-2006向东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05-2006向东中学高二上期末
语 文 试 卷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踯躅(chí) 徘徊(huí) 羽扇纶巾(guān) 引吭高歌(kàng)
B.机杼(shù) 蹊跷(qī) 平平仄仄(zè)     殒身不恤(xuè)
C.溽(rù)暑 歆(yīn)羡 静女其姝(shū) 铿然有声(kēng)
D.桀骜(ào) 梵(fàn)语 长歌当哭(dàng) 数见不鲜(xiān)
2.下列词语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廖落    踌躇    编纂    忧患倍尝 风雨如磐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落寞    颓废    孤僻    风餐路宿 春意阑珊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瑕疵    际遇    敷衍    愤世嫉俗 豆蔻年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潇索    宫阕    苗裔    瞑顽不灵 沧海桑田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下列标点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巴尔扎克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虚假面具。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近3年的培训后,我国第一只接受野化训练的人工繁殖大熊猫“祥祥”真的变野了。这标志着我国首例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培训试验获得成功。
B、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少地方年俗渐渐消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也是人们之所以抱怨年味淡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C、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D、北京奥组委今天发布了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示和装饰竞赛时运动员及观众参赛和观赛指南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顾拜旦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实在是实至名归,毫不为过。
B、一位电视制作人跟我说:千万别提IT,听了我头就大。这位仁兄一年前还信誓旦旦要成为新一代网络报道制片人,如今已经到了听到IT就头疼的地步了。
C、有些同志已经司空见惯了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习以为常了,已成了麻木不仁的恶习。
D、有不少人试图用抽烟喝酒来消解心中的不快,这实在是抱薪救火,自取速亡啊。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十分严格的字数、句数的限制。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高老头》《悲惨世界》《欧也妮•葛朗台》等名作艺术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浏览完整试题D.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独自编写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属于纪传体。《伶官传序》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7、下列各项是对课文内容的解说,选出错误的一项
A、“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B、“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强调“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C、“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句话是单句,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这句话句高度评价了青年们在“三一八”惨案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
D、“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 ——“笔直”一词表现了巴尔扎克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令人生畏”表现了巴尔扎克对社会现实研究的顽强精神和深刻程度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阅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胜景,美景    
B.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披:披挂
C.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竭尽,穷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至于赤壁之下 ②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B.①市声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②仁皆得以隶使之
C.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②以夭梅病梅为业    
D.①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
⑥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张坦然为人处世,不管一个人的境遇如何,只要心情开朗就好,哪怕是自得其乐,也是作者所要倡导的。


展开余下试题B.本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全都围绕着“快哉”展开,表现了作者放达、自然、超脱的思想感情。
C.从描述风景切入历史,说明无论眺望古迹,还是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哉。
D.苏子瞻为本亭命名之曰“快哉”,包含了深厚的兄弟之情,是让作者感到快乐无比的重要原因。
三、(20分)
1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① 首联用以表现秋景之物皆不过平常套语,然而读来却颇能触人秋心,这是为什么?
                                                                                 
                                                                                 
② 尾联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蕴涵了什么哲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唯草木之零落兮,                                。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                              。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⑥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展开余下试题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7.“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18.作者写到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了一首禅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从农夫在田间劳作引发了哪些关于人生的思考。(6分)
                                                                     &n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05-2006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