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2007年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
"2007年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
 
   
   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媲美(pì) 颤栗(chàn) 炽热(chì) 供销社(gòng)
   B.胴体(tóng) 莅临(lì) 妊娠(shēn) 唱主角(jué)
   C.累赘(léi) 秩序(chì) 歼灭(jiān) 扇耳光(shān) 
   D.哨卡(qiǎ) 盥洗(guàn) 诊断(zhěn) 露马脚(l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岔路 集腋成裘 心心相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其貌不扬 一笔勾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毕竟 戴罪立功 责无旁贷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腊黄 幅员辽阔 善罢甘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完诗,我们才大彻大悟,原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不过是个引子,主题之所在则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今年夏天,受台风影响珠江流域、闽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C.他是连队里少有的俊小伙,穿上这身合体的新式军装在队列里一站,真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D.有的人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实行“拿来主义”,大言不惭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大国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增强的时代。
   B.真心希望2008年的北京,这位亲口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老先生能够在网球场上看到中国女网选手再次拿到奥运网球金牌。
   C.“特权车”和“人情车”盛行,非车辆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关键是驾车的、坐车的人的“特权”思想在作怪的原因。
   D.以超级写实油画《父亲》而闻名的画家罗中立表示,他现在描绘城市生活仍然关注进城的农民,这是他的乡土情结,也是他选择的创作方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浏览完整试题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5.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6.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摘,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选自《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有删节。)
   
   注:①栅:营寨。②假板:来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县令 与:交好
   B.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 忤:违背 
   C.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检查、督促
   D.其所发摘,棱犹弗之逮也 逮:赶得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展开余下试题   A. 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B. 其所发摘,棱犹费之逮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朝廷授此,非以为饰 D. 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才以送其行 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B.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C.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
   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D.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
   故交,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
   
   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2)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3)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的。(4分)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腾王阁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 , ”一联,仅仅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出来。(杜甫《登岳阳楼》)
   (2)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出场的诗句是:
   “ , 。”(白居易《琵琶行》)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江 南 蓑 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4.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15.结合全文思路思考,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4分)
   答: 
   16.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6分)
   答: 
   17.(1)“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作者认为江南的蓑衣和竹笠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4分)
   答: 
   (2)“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一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展开余下试题   答: 
   
   六、(15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钛合金这种材料的优点和缺点。(4分)
   钛合金被人们视为未来材料。它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能好,适用于船只、汽车、航天航空工业。新型波音777客机采用了约9%的钛合金材料。然而,钛合金的加工难度极大,如加工一个钛合金船用涡轮压缩机轮需要50个小时,而加工一个铝合金的同样部件仅需5个小时。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专门热处理方法,将氢原子渗入材料,掺氢的钛合金相对软化。对软化的钛合金进行切削加工,加工设备所承受的机械和热负载明显降低,切削力仅需过去的50%,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加工完毕后,再经专门的热处理工序,材料的特性则回到原先状态。科学家称,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大批量的钛合金铸件加工。
   优点 
   缺点 
   19、仿照示例,选择不同的事物写两个句子。所写句子要有哲理,有意蕴。(6分)
   示例: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掉,也可以在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
   仿写: 
   20、某报刊隆重推出了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请你阅读其中两个人物的事迹,选择一位,写出她或他让人感动的理由。(不少于50字)(5分)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参加工作一年的23岁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不顾女孩身上和面部的呕吐物,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女孩最终没有醒来,曹爱文哭了。她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
   尽管年过花甲还身患绝症,上海吴泾镇的孤老王显明却用一根自制的捞竿,4年如一日在黄浦江打捞各类垃圾400余吨,处理江中动物尸体200多具,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环保志愿者行列。
   感动理由: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枚红色回形针能换回一栋别墅?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加拿大一个名叫凯尔•麦克唐纳德的青年创造的传奇:他历时一年,通过14次交易,用这枚回形针成功地换到一栋别墅。麦克唐纳德的一枚回形针成了“一切都有可能”的代名词,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加入“换客”的队伍。
   比如入选2006年“好男儿”大赛前三甲的宋晓波,他想用一堂手语课换得对聋哑儿童的捐助。“交换本身我也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也有一种尝试的心态在里面。”宋晓波表示。此后,又有人拿出助听器、mp3,甚至还有人以做“义工”的爱心行为要求交换宋晓波的手语课。
   有的人在以物易物的活动中拿出自己闲置的东西,换回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有的人在交换过程中体验期待的美好,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
   有的人利用交换,挑战自我的极限,实现自己的梦想;
   ……
   成都七中2006-2007学年度上期一诊模拟考试
   高2007级 语文试题
   答案
   1.选D A颤栗(zhàn) 供销社(gōng) B胴体(dòng) C秩序(zhì) 
   2.选B A心心相印 C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蜡黄 
   3.选C A大彻大悟:指对事理透彻了解,全部领悟。强调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认知对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词义深浅把握失度。应该用“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B望文生义,五风十雨:表示风调雨顺。C鹤立鸡群: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D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不感到难为情。使用对象有误。
   
   4.选D A搭配不当。B缺介词“在”字。C句式杂糅。
   5.选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6.选C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7.选D 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8.选A 与:授予。
   9.选B 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乃: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