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18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8]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卷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卷
(说明:本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曹刿(guì) 睢鸠(jū) 朝服衣冠(zhāo) 蒹葭(jiā)
B.帙丽(yì) 寤寐(mèi) 登轼(shì)而望 穷匮(kuì)
C.窥镜(kuī) 雍(yōng)南 又何间(jiān)焉 箕畚(běn)
D.期年(jī) 窈窕(tiǎo) 小信未孚(fú) 始龀(chèn)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D.苛政猛于虎也。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的意思。文章告诉人们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的道理。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通过叙述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D.《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5.补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5小题作答,每题1分)。(5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雎鸠》)
(2)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浏览完整试题
(3)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4)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6)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7)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6.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3分)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 (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7.阅读下面这则寓言,将其续写完整。要求:①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②必须采用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3分)
有个妇人看到自己的前院里坐着三位长着白胡须的陌生老人。
她对三位老人说:“我想我并不认识你们,不过你们应该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
在问清男主人在家后,其中的老人指着身旁的一个介绍说:“他的名字是财富。”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你现在进去跟你丈夫商量商量,要我们其中的哪一位到你们的家里。”
妇人和丈夫商量的结果是请爱进来。爱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两位也跟着他一起走进了屋子。
妇人惊讶地问财富和成功:“我只邀请爱,怎么连你们也一道来了呢?”
老者齐声回答:“ 。”
8.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提取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中国青年报消息,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要防止“人才泡沫化”。“我们的人才的数量有了跳跃式发展,但质量却不容乐观。”他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为6653.19万,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7%。2005年大学毕业人数280万,是20年前的8.9倍。
但是,王通讯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却面临着“人才泡沫化”问题。这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学历泡沫化。中国存在严重的滥发文凭现象,而很多人就业之后再拿学历也过于简单。其二,职称泡沫化。由于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管理过松或评审过宽,使得许多职称存在水分。比如,我国许多工程师虽然拿到职称,但与发达国家同类人员相比,其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达到要求。其三,论文泡沫化。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排在全世界120位之后。王通讯说,这说明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浮躁之心太盛”。其四,科研成果泡沫化,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其五,专利泡沫化。
“评价人才关键看能力、贡献和业绩,而我们仍然更多地看重学历、资历和职称。”王通讯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高消费”局面,大家都追着去争抢文凭,而忽视了真正提高自身素质。
这位人力资源专家还警告,“人才泡沫化”还导致中国人才流失严重。据他计算,20年来中国到海外留学人员总数达93万,而归国创业的只有23万。
9.综合性学习。(8分)
日前由教育部选出十佳校园BBS他们分别是:天津大学《天大求实BBS》,南开大学《我爱南开BBS》,大连理工大学《碧海青天BBS》,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小百合BBS》,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站》,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华中科技大学《白云黄鹤BBS站》,华南理工大学《华南木棉BBS》,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兵马俑BBS》。
(1)请认真分析这些论坛名称,说说他们都有那些特点。请分条列出,文字须简约。(2分)
(2)请选择一个论坛的名称,推知一下它有哪些意蕴。(2分)
(3)现代网络社会,我们很想拥有自己的论坛。请为自己的论坛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自己的创意。(4分)
二、阅读与理解(60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文后问题。(21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展开余下试题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世之妻私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时时而间进。
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3分)
①复问其妾。 ②暮寝而思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⑤期年之后。 ⑥皆朝于齐。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由于感情的不同以及身份、地位的差异,邹忌的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也不同。请说说有何不同,并从原文中找出例子说明其感情色彩。(3分)
6.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3分)
7.邹忌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分)
(二)阅读《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完成文后问题。(17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3分)
(1)始一反焉。 (2)毕力平险。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
(5)逐之于隅谷之际。 (6)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把你的力量使出来,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
B.河曲智叟亡以应。
【翻译】河曲智叟忘记了回答。
C.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翻译】夸父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直追到隅谷的边上。
D.未至,道渴而死。
【翻译】没有到达,就渴死了。
4.从【甲】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哪句话是侧面描写愚公移山艰难的?(3分)
5.有人说【甲】文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3分)
6.【甲】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愚公永不止息的斗争精神?【乙】文中开头就指出夸父逐日是“不量力”,文章的主旨是为了批判夸父吗?为什么?两篇文章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什么精神?(4分)
(三)阅读《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一文,完成文后问题。(22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2)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 (3)门官:国君的卫士。 (4)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4)勍敌:强敌。勍:强而有力。(5)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6)胡耈:很老的人。 (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9)儳:不整齐,这里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展开余下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楚人未既济。 ④宋师败绩。 ⑤公伤股,门官歼焉。 ⑥不禽二毛。 ⑦不鼓不成列。 ⑧犹有惧焉!
2.下列句中的“而”字与“隘而不列”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再而衰 B.而形貌昳丽 C.暮寝而思之 D.而山不加增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曹刿论战》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曹刿论战》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4)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5.【甲】文中曹刿不顾乡人的阻拦而去面见鲁庄公,表现了什么精神?鲁庄公尽管轻率寡谋,但他身上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有哪些?(2分)
6.【乙】文记叙的这场作战中,导致宋军惨败的原因有哪些?宋襄公所恪守的“仁义”包含哪些内容?(3分)
7.读了【甲】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8.比较《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你可以从中看出《左传》记叙战争的特点有哪些?(至少两点)(2分)
三、写 作(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饥饿的人追求温饱,贫穷的人追求富有,处于动乱中的人追求安定……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些追求往往折射出人生的思考,时代的特点。正是因为有了追求,人生才不断地攀升,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
请以“追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1.C【解析】“又何间焉”的“间”应该读“jiàn”。
2.D【解析】A、B、C三项都有通假字。 A项中“反”通“返”,意思是返回。B项中“徧”通“遍”,意思是遍及,普遍。C项中“惠”通“慧”,意思是聪明,智慧。只有D项中没有通假字。
3. B【解析】“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是“在”,介词。B项中“奉命于危难之间”中的“于”也是“在”的意思,介词。A项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思是到。C项中“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中的“于”意思为向,对。D项中“苛政猛于虎也”的“于”,表示比较,意思为比,介词。
4.D【解析】《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5.(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胜作一书生。(4)无限山河泪。(5)对影成三人。(6)锦江春色来天地。(7)肯将衰朽惜残年。(8)黑云压城城欲摧。
6.(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7.示例:如果你邀请的是财富或成功,那么另外两位都不会跟着进来;如果你邀请的是爱,那么无论爱走到哪儿,我们都会跟随着他。因为哪儿有爱,哪儿就有财富和成功。
【解析】答题时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要求。内容上要能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付出爱心,就能收获财富和成功。形式上必须采用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
8.中国面临“人才泡沫化”,数量飞跃,质量不敢恭维。
9.示例:(1)富有诗意;显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文字简洁;内蕴丰厚。
(2)示例:天津大学的《天大求实BBS》,“天大”是天津大学的简称,“求实”是追求真实的意思,整个名称中含有深深的爱校之情,论坛对真实风格的追求,对参与论坛者真实的期待。
(3)示例:论坛名称“青青山竹”,范围是有关校园文学的,希望论坛风格是热情、正直而又坚
上一篇:
苏教版语文七上期末试卷
下一篇:
常州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苏教版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人教新课”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