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27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7]
奉贤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卷
"奉贤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所有题目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一律不计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讨论、宣传中,常听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论证。这几乎是一个事实陈述,但是,这样说有许多疑点。第一,地球并非只为人而存在,利奥波德曾说:“在土地为我们提供生计这个事实和土地就是为此而存在的推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第二,如果由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要保护它,若地球足够多,就可以不保护了吗?假如我们有N个地球,那会怎么样呢?
  ②人总是从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别道义的轻重。在中国,“家”是一个基本分界线,一般分“家里”和“家外”,推而广之有朋友和非朋友,认识的人与不认识的人。
  ③近代伦理考虑的范围要大得多,但通常仍然限于“同类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人”不被算作“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就是想把黑人变成人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享受人的伦理和权利。随着社会的演化,伦理学讨论的范围有了质的飞跃,试图超出人类而达于外物。
  ④首先是一般的动物,它们被包含在类似于人类的“共同体”内。伦理主体的扩展,是
一个远非能论证清楚的观念,但却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超越性,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并将产生伟大影响的思想。
  ⑤近些年,有一种名叫红豆杉的植物,因其“有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竟导致云南红豆杉大量被砍伐,生态破坏极为严重。红豆杉的故事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一种容易理解的解读是,人类或者人类中的某一部分(如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不可过分短视。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当保护植物资源,不可为了一时的小利,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自有它的道理。我们没必要反对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利奥波德甚至不反对打猎。
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基于非功利考虑的伦理,至少不直接涉及功利目的。这种非功利伦理具有真正的超越性,“利他行为”就是其显著特征。人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植物、动物并非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是相当晚才出现的物种。当我们有决心扩大伦理主体,把自然界中的土地、植物、动物都视为与每个人类同的伦理主体时,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⑦我们如果有无数植物可以利用,是否就可以任意处置植物呢?有人回答说,当资源不太多时,仍然要保护,当资源很多时就不必了。但是另有人回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地球,都要爱护植物。这两种世界观和伦理观,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完成观念上从人类伦理到自然伦理的超越是相当困难的,即使观念上我们已经认可了,操作上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无限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过程无限而放弃时时不倦的追求。
  ⑧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心灵的超越能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1、第○1段引用利奥波德的话是为了证明                          。(2分)


浏览完整试题2、“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从全文看,“伦理扩展(伦理主体的扩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在框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3分)
            → 同类人 →            → 人类动物共同体 →                     .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4分)
A.第③段马丁•路德•金的例子足以证明当时的伦理主体还未突破“同类人”的局限。
B.第⑤段作者举红豆杉的遭遇是为了告诫人们应当从长远利益考虑,保护植物资源。
C.第⑤段加点的“它”,指代“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
D.第⑦段“人类伦理”和“自然伦理”的不同在于前者只限于人类,后者还包括动物。
E.第⑧段“传统的束缚”指地球只为人而存在,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这种认识。
4、第⑤、⑥段中,作者认为“功利主义伦理”和“非功利伦理”的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     ,后者     。(每个空格填一个字)(2分)
5、第⑦段提到的“两种世界观和伦理观”,其“重叠的部分”体现在                     ;“不同部分”体现在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1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6、在文中,第④段“流水依然迟迟的”中“迟迟”一词完全可以用本文中另一个词解释,这个词是“________”。(1分)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喜欢早春,对万紫千红的春天不感兴趣。
B.寻觅春的第一双足迹就是寻找春的绿色影子——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
C.第⑤自然段是本文的一个转折点,即由对寻春的一般记述转到对事理的感悟。
D.第⑦段引用“今朝腊月春意动”揭示了冬天很快就会过去、春天马上就会到来的规律。
8、从全文看,本文是以“寻春”为线索,抒写了自己情思变化的大致过程 ,即:希望— 失望 —             — 怀疑— 确定  —领悟。(1分)
9、   本文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有何作用?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10、就写作艺术而言,本文有哪些特色,请简单阐释(两点即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通过寻春一事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冬天到了,春天也将向我们走来,请就你期盼的春天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90字左右,6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            。(归有光《项脊轩志》)
      (4)以地事秦,             。(苏洵《六国论》)
      (5)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论语》)
(6)满园春色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绍翁《游园不值》)
(7)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7题。(10分)
南歌子(南宋)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开封人,徽宗时为枢密院编修官。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吕本中离中原而来江左(即江东),在高宗驾前供职。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这首《南歌子》是词人流寓江左时所作。
14、词中提到的“重阳”是农历的                 。(1分)
15、《南歌子》是这首词的          。从字数判断,这首词是               。”(2分)
16、这首词的上阕为旅途即景,但景中处处含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对此做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有人说,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羁旅之作,作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8分)
北山独游记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①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②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③笔而记之。
【注】:①抟(tuán):聚集。②蔽:断、定。③泚(cǐ):以笔蘸墨。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弗果  (        )              (2)顾视来者无一人(        )
(3)余心动,欲止者屡矣(        )  (4)鼓勇益前(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峰崒然高                   B. 复进,益上
        然终不释                        益荒凉惨栗
C. 顾视来者无一人               D.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
        洼者隆者                        乃泚笔而记之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独决于一往”的心理变化活动,在文中有两处具体体现,请选其中一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3分)
                                                                                                                                      。
22.本文从游记议论,与王安石的《                》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这段“北山独游”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1分)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展开余下试题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23、本文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1分)
24、文章认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善于养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牡丹的死因在于主人的喜怒无常,主人的错误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牡丹。
26、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二、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地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如此,生命也如此,负重的生命或许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奉贤区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