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4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7]
2006-2007宜春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2006-2007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命题人  黄少群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 (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隽永(juàn)    和睦(mù)   邂逅(hòu)    婚丧嫁娶(sàng)
B.熨帖(tiē)   嫉妒(jí)      恪守(kè)    卓有成效(zhuó)
C.肤浅(fū)     坍圮(pǐ)     漫溯(shuò)   蓊蓊郁郁(wěng)      
D.跫音(qióng)   愤懑(mèn)     召唤(zhāo)    汹涌澎湃(b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凋敝    匹敌    生杀与夺    煞费苦心   
B.渺茫    陨落    夸夸其谈    觥筹交措 
C.干躁    重迭    艳丽迷人    潜移默化
D.宣泄    寥廓    煊赫一时    夜阑人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高新技术已广泛_______传统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相互融合。
②我们必须重视出口工作,在_______国内市场新的增长点的同时,重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③我站在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在天边_______了。
A.渗入 培植 消失      B.渗透 培植 消逝
C.渗透 培育 消失     D.渗入 培育 消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件玩意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古董鉴赏家认为它是一件不名一钱的赝品。
B.当前,恐怖主义的威胁已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鉴于这种情况,作为记者,我们就是要把他们制造的耸人听闻的事实公之于众。
C.新梁丰,新气象。作为梁丰的新同学,我们看到校园中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新房子,心里真是自豪极了。
D. “二战”成了时下影视、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炙手可热的题材。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三月份,我们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126次,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得到妥善处理。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1O架参加表演的阿尔法喷气机是昨天上午11时从香港飞抵珠海机场的。机身上喷有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阿尔法”依次按编号停放在停机坪上。
D.自1994年5月建成投入商业运行以来,核电站累计实现上网电量总共1402 亿千瓦时,有利于缓解粤港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
6.下列有关古代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荀子文章,令人感受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荀子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连串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B.《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了作者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十四篇小说。它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 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心声。


浏览完整试题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主要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共12分 ,每小题3分 ﹚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7.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口。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8.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B.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9.文章末尾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技术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认可,终究要被外来的“钠钙玻璃”所代替。
B.像“铅钡玻璃”这样落后的文化迟早要被“钠钙玻璃”这样的先进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D.尽管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仍会被国人抛弃。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展开余下试题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除:授予官职
B.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适:恰好 
C.第归,杀而鬻之。                   第:等到
D.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间:有机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久之,赴调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①张方平为三司使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 ①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携重器多也
D. ①并械其妻子者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包拯刚毅和廉洁的一组是(    )
A.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B.①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皆审验劾奏之
C.①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         ②拯因家居避命
D.①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②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B.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
C.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时,革除了三司的一些弊端,减轻了百姓负担。
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能极力推行仁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08分)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共18分)
15.翻译上文中画线的文言文句子。(8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2分)
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3分)
译:                                                     
(3)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3分)
译:                                                        
16.阅读下面这首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塞  下  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3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边塞诗的独到之处。
 答 
                                                                      
                                                                   
17. 默写名言名句。(共 4分,每句1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2)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                        ,                          , 受下赏。
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8分﹚
古 典 之 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展开余下试题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8. 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 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6分)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 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 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 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 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六. 语言运用题 ﹙共12分﹚
22.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4分)
      谣言传播起来很快。
(1)用拟人修辞方法:                                              
(2)用比喻修辞方法: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06-2007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