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52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2]
新课标语文版高一第一次月考
"新课标语文版高一第一次月考
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新课标语文版必修①第一、二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强•迫(qiánɡ) 悄•然无息(qiāo) 漪•沦(yī) 颓圮•(qǐ)
B.罗绮•(yǐ) 毛骨悚然(sǒnɡ) 负荷•(hé)马厩•(jiù)
C.翘•首(qiáo) 拾级而上(shè) 同胞•(bāo) 桅•杆(wéi)
D.应•酬(yīnɡ) 影影绰•绰(chāo) 彷•徨(fánɡ) 步履•(lǚ)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编辑 神州五号 狼藉 断壁残园
B.矫健 寂寞难奈 寒喧 立功赎罪
C.废墟名列前茅寂廖熙熙嚷嚷
D.踉跄坚如磐石锻炼炊烟袅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旋转中 ,不仅要练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要保持敏捷的判断反•映•能力。
B.资希圣带领着 他们,沿•着•呼救声,一家家地扒开厚重的胶质板,用手一遍遍摸着。
C.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
D. 我不想用紧张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我只打•算•如何把任务完成好。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的眼里,泰国是五•光•十•色•的,那里有碧蓝的海湾,金碧辉煌的大皇宫,翠绿郁密的热带丛林,真想不到这样的国家会发生政变。
B.辽宁省省体育局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坚决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在反兴奋剂问题上的方针,目前调查小组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C.某大型国企老厂,经济效益好,待遇高,人际氛围不错,领导员工都相•濡•以•沫•。
D.两个月后,一张录取通知到了他手中,连他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来说,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绚烂的有刺的鲜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
C.各国对克隆技术的态度不一,有的主张全面禁止,有的支持治疗性克隆。在联合国的投票过程中,对此中国投了反对票。
D.修改不是创作,切忌不要改变原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解决得了的,就不要改动两处,改病句也要简明高效。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让建筑拥有生命
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②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浏览完整试题
③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④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扳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⑤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选自《光明日报》)
6.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的特点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具备自我判断能力,能以人脑的思维来感知建筑物变形等情况,从而作出反应,调节建筑物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止灾害发生。
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生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7.文中第③自然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自主为生命建筑设置了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8.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进展情况。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想法出现于1994年,与之相关的研究试验至今不过十二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予建筑以生命,是为了预防建筑突发事故,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1938年夏)
A.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语言直白有力、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有较强鼓舞作用的街头诗,如同抗日前线擂响的战鼓。
B.短诗先以“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的假设起头,引出可能也是必然的结果:“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既揭露了敌人的残暴,也说明了在敌人面前忍让、懦弱是不行的。
C.末句又写了敌人杀死我们后说的话:“看,这是奴隶!”还描写了敌人说话的情态,从而点明了被杀害的是为敌人作奴隶的劳工,进一步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D.全诗以论辩形式展开推理,使读者得出不容置疑的结论:在当奴隶还是战士中应该作明确的选择。同时,又以强烈悲壮的感情激励和鼓舞了读者。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这个字
张志民
听书法家说:
书道之深,着实莫测!
历代的权贵们
为着装点门面
都喜欢弄点文墨附庸风雅,
他们花一辈子功夫
把“功名利禄”几个字
练得龙飞凤舞,
而那个最简单的“人”字,
却大多是——
缺骨少肉,歪歪斜斜……
1986年11月
A.诗由书法写起,借用书法家的话谈论“书道”,所说当更具有权威性。
B.诗人用权贵们连“人”字都写不好的实际,来证明“书道之深、着实莫测”。
C.大谈书道只是作品的表面含义,诗人更深的寓意则是借为书之道来讽刺“权贵们”舞文弄墨的目的在于附庸风雅。
D.诗人通过书法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言在此而意在彼,“人”这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得很,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一生来书写它。
阅读《断章》(卞之琳) 回答问题。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 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展开余下试题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13.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111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16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删节)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4.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15.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6分)
16.作者报道集中营,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的作用是什么?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6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7.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4分)
18.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 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2分)
(2) 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2分)
展开余下试题
19.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20.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
六、(15分)
21.给下面的新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布拉格8月24日电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
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通过的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答:
22.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写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6分)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
23.仔细观察右面一幅名为《生命的一米线》的漫画,回答问题。(4分)
[注]“一米线”是银行、邮局等部门为了防止顾客的资料泄漏,而在营业窗口前一米处划出的一条标志线,当一名顾客在办理业务时,其余的顾客需在一米线外等侯。
用文字叙述这幅漫画的内容和警示意义?(4分)
答:
七、附加题:
作文(50分)
请用以“心”为偏旁的字组成题目,如怀念、懊悔、恐惧等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800
【高一第1次月考卷•语文参考答案•语文版必修①】
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A .qiáng—qiǎng,qiāo—qiǎo,qǐ—pǐ;B .yǐ—qǐ,hé—hè;D. fáng—páng,yīng—yìng,chāo—chuò。)
2.D(A.神舟五号、断壁残垣,B寂寞难耐、寒暄,C寂寥、熙熙攘攘)
3.C(A.反映—反应B.沿着—循着D.打算—考虑。)
4.C(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可以改成“其乐融融”。)
5.B(A. 缺主语C.指代不明D.语意重复)
6.C(“生命建筑”这个概念,应包括五个要点:感知、判断、反应、自我保护、调节与控制和自我修复功能。A项中“能以人脑的思维来感知”说法有误,且只谈自我保护功能;B项缺少自我修复功能,且“防止灾害发生”说法不准确;D项只谈自我修复功能,且“具有生命”说法不准确。)
7.A(是科学家们为生命建筑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8.B(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9.B(“想法出现于1994年”说法有误,而且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远不止12年。第②自然段已指出,“在此之前……”)
10.C(诗中不能体现出被杀害的是为敌人作奴隶的劳工。)
11.C(对“更深的寓意”理解不恰当。应为“权贵们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不知道提高品行,去做高尚的人”。)
12.B13.A
14.“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6分,“世人皆知纳粹行径”和“让人永远不忘”各3分。)
15.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16.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3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刑具怎样,单是参观者显示出来的恐怖战栗,就可以想见当时的奥斯威辛又是怎样的一种人间地狱了。(3分)
17.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8.(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
19.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20.(1) 特征:秀美,宁静。
(2) 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21.冥王星由行星降级为矮行星
22.略
23.打了补丁的地球已经很危险,而上帝只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随时准备用手里的铁钉捅破地球。警示人类,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4分) (58.213.25.207)"
上一篇:
2007年3月青岛市高三教学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
下一篇: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每课达标训练卷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新课标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