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974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九年级中考模拟试题
"李桥镇2007年九年级下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掠夺lüè 脂肪zhī 惩罚chěng 颓唐tuí
B、恶劣liè 琐屑xiè 比较jiǎo 归省xǐng
C、酝酿niàng 秀颀 qí 确凿záo 魁梧wú
D、池沼zhǎo 应和hè 提防 tí 怠慢dà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暄闹 狼藉 照像 扣人心弦
B、颔首 沧茫 休憩 脍灸人口
C、恻隐 暮霭 亵渎 矫揉造作
D、劳禄 踌躇 娇贯 死不瞑目
3、下列作品、作家、朝代(国籍)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茅盾——当代
B.《孔乙己》——鲁迅——现代
C.《草霉》——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D.《捕蛇者说》——柳宗元——清代
4、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
,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因为理解了的文章易于牢记,而背诵也会反过来促进理解。
A、背诵和理解是统一的 B、理解和背诵是相辅相成的
C、背诵和理解是紧密相连的 D、熟读和背诵是紧密相连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9分,每小题3分)
铁元素有新用途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浏览完整试题
5.国际科学家小组所进行的研究,其可行性的依据是( )
A.20世纪20年代即已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并已在某些海域试验成功。
C.南极海域在地球海洋中最为“缺铁”。
D.硫酸铁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增加30多倍。
6.对铁元素的新用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微生物的生长。
B.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
C.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海洋,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D.把硫酸铁粉末倾倒入南极海洋,提高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7.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B.硫酸铁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海洋微生物的生长量,而且大量增加了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
C.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是用于随时显示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对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不起任何作用。
D.把硫酸铁倒入南极海洋,既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又成为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事。
阅读《与朱元四书》,回答问题。(9分,每小题3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风烟俱净 风烟:风沙和烟雾
C、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的叫
D、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9、对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
B、在昼犹昏: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C、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想到功名利禄。
D、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荡。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所见。
B、文中在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C、文中总述风景优美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本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景的。
第II卷(共90分)
二、按要求默写:(5分)
(1)诗是写意画,如杜牧《泊秦淮》中“ ”的那抹轻烟淡月;诗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歌,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志以寄之》中“ ”壮志难酬的感慨。
(2)采菊东篱下, 。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 。
(5)《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了“溯洄从之”之险的诗句有:“道阻且长”
“ ”“ ”。
三、古诗词赏析(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 (1分)
2、哪句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2分)
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 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7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流出来,跌扑回环绕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华彦钧),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 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了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 《二泉映月》。
展开余下试题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囚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 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 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 “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来,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松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 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笑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关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乎,出了山。
1、 请说出文章标题“听泉”的意思。(2分)
2、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
3、 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作者认为小泽征尔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
和 。(2分)
4、这篇散文多处出现“泉水”。根据语境 ,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按要求填空。(6分)
①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②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③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④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 句和第 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
第 句和第 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
5、仿照下面的文字,另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琴声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竹林间、草地上。
仿句: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文章用“演奏”而不用“欣赏”是因为去演奏它,会更深刻地理解乐曲。
B、杨荫浏和阿炳之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这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不能像杨荫浏对阿炳那样“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
C、文章主要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情节详细地描述了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五、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10分)
1、仿写:(2分)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
,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2、“绿”是古诗中出现最频繁的色彩之一,请你写出两个含“绿”的诗句。(2分)A、
B、
3、下列标号 处有三处语病,按要求填在横线上。(6分)
为了加强小区文明建设①,搞好卫生,②从8月10日起,各户的生活垃圾③(不包括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④用塑料袋一律⑤装好后⑥投进⑦垃圾收集房的大桶内。如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⑧,请与居委会联系后⑨另行处置⑩。
A、 可删掉的一处是
B、 用词不当的一处是 ,修改
C、 语序不当的一处是 ,修改
六、写作(53分)
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人生是条漫长而曲折的里。回首你的人生之路,放眼他人的人生之路,你都看到了什么?也许一路上快乐相伴,也许一路上泪雨交加,也许一路上鲜花簇拥,也许一路上荆棘丛生,也许一路上友爱如阳光,也许一路上真情似大海……
请以“人生路上 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拥抱母亲,我们会享受到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受,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
请以“拥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选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展开余下试题
要求:1、立意正确,自拟题目。(不得以话题为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李桥镇2007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
语 文 答 题 卷
第II卷(共90分)
二、按要求默写(5分)
(1)“ ” “ ”
(2)
(3)
(4) ,
(5)“ ” “ ”
三、古诗赏析(5分)
1、 (1分) 2、 (2分)
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四、阅读(17分)
1、 (2分)
2、
(2分)
3、 和 (2分)
4、第 句和第 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
第 句和第 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 (6分)
5、仿句: (2分)
6、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五、(10分)
1、仿写: (2分)
2、A、 &
上一篇: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同步练习卷《勇气》
下一篇:
山东省烟台市2007年3月份高三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九年级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