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3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9]
2007年中考仿真测试卷7
"2007年中考仿真测试卷7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     程鸣   安徽省歙县二中     邮编245200  
第Ⅰ卷 积累•运用(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3分, 每字0.5分)
①一丝不(gǒu)            ②油光可(jiàn)             
③精神愉(yuè)               ④实事求(shì)             
⑤无事不登三宝      (diàn)         ⑥心有灵(xī)         一点通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 大殿外的花园里繁花似景,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炯然相异。
② 商人们利用消费者的宗洋心理,不断制造出一些弥天大慌。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4分,每空0.5分)
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毛泽东《沁园春》)
②但愿人长久,              。(       《水调歌头》)
③          ,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        》)
4.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2分)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                                               ①
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博览》杂志决定从2007年1月起改为旬刊。
       ②
答:①改为:                                                                     
②改为:                                                                  
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2字)(3分)


浏览完整试题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张旭东)  我国目前拥有约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引起世界瞩目。但在1980年时,我国不仅没有外汇储备,而且还背负着外债。可以说,在26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由零增至约1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历年外汇储备表显示,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在几个年头还是负值。但随着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 
   从外汇储备数额增长看,1981年底首次达到27亿美元;1990年底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0.9亿美元;1996年底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0.5亿美元;2001年底跨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达到2121亿美元;2004年底达到6099亿美元;2005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 
   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如今,我国外汇储备还在不断攀升,目前已拥有约1万亿美元。 
6.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阅读例句,根据情境,仿写二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诗句的句子。(4分)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__________;   漫步西湖__________;   搏击长江__________。
7. 在横线上补写大师的话,表达出大师的观点,并与上下文自然衔接。(50字以内)(3分)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了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的眼中,它扎成粽子后,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酒,勾兑成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来。”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               。” 
8.“中华好风尚”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则广告: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呢?”“放羊。” ……
请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它的广告语(2分)
第Ⅱ卷 理解•感悟(65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1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策之不以其道。(3)子之年长矣。(4)伯乐对曰。(5)三日而反。  (6)穆公不说。 (7)色物牝牡尚弗能知。(8)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2分)
(1)虽有千里之能。  
(2)穆公见之。 
(3)已得之矣。
(4)召伯乐而谓之曰。
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4.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5. 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选文文意,给下面两个句子各对一个下联。(2分)
(1)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
(2)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
6.【甲】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2分)
7.龚自珍提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甲】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分)
8.【乙】文中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清塘荷韵(节选)
季羡林
①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展开余下试题②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④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⑤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例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⑥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⑦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⑧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为什么“几天之内”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2分)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感慨由何两来?有何含义? (2分)
3.作者季羡林是一代国学大师,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无不讲究,含义深刻。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2)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4.周一良先生赐名“季荷”,作者为什么感到非常有趣? 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3分)
5.“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2分)
  6.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诗句。请分别说说第③段和第⑦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丁肇中“三问三不知”有感
陈军 朱慧松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有同学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有的人看来,面对学生的提问,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然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治学之要,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认为自己对什么问题都有发言权。这是做学问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与此相对照,让人更觉得作为学术大师的丁肇中“三问三不知”,对于学人来说十分可贵,令人警醒。
   古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龋“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丁肇中的三问三不知还使人联想到帕瓦罗蒂遭遇的一次尴尬。作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之际,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展开余下试题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与诚实,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作者认为做学问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1分)
3.作者在文中严厉批评了怎样的人?作者认为作为专家、学者在治学方面对不知道的东西应抱怎样的态度?(2分)
4. 文章第④段“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一句中的“这样”指代什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2分)
5.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2分)
6.文章到第④段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举帕瓦罗蒂的例子?(2分)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动物的忧伤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这就要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与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言,都是难以忍受的。甚至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6)有很多鱼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7)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因为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就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1.通读全文,指出本文说明的中心。(1分)
2.文章第四、五段中加点的“可怕”、“残酷”两个词语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2分)
3.有人读了本文后,认为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谈谈您的看法和理由。(2分)
4.第八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用意何在?(2分)
5. 用文中的话回答“掉队的毛虫”不久以后就会死亡的原因。(2分)
6.文中提到的哪些现象是说明动物具有社会性的?(2分)
7.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启示?请分别说明。(3分)
第Ⅲ卷 表达•交流 (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了命运。我问: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啊。我再问: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给我讲了一能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之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他的动作就是:举起左手,慢慢地而且越来越紧地握起拳头。末了,他问:握紧了没有?我有些迷惑,答道:握紧啦。他又问:那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