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0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0]
北大附中2007届高三零模试卷
北大附中2007届高三零模试卷
语 文 2007/4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钳制 黔首 潜滋暗长 缱绻柔情
B.僭越 渐染 间不容发 鉴往知来
C.鞭笞 魑魅 嗤之以鼻 妍媸莫辨
D.症结 赈灾 峥嵘岁月 刚直诤谏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商榷 瞻养 偃旗息鼓 沆瀣一气
B.精髓 威慑 卖官鬻爵 饮鸠止渴
C. 宽宥 休憩 向隅而泣 栉风沐雨
D.番篱 规距 海市蜃楼 夙兴夜寐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60万字的长篇小说,构思精巧,叙述严密,简直无隙可乘。
B.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李科长在办公室里来回地踱着,瞻前顾后,再也想不出一点可以向上级汇报的“成果”了。
D.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将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最终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B.国家劳动人事部决定今后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博士后制度,更好地发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C.世界卫生组织称,到10月20日,在越南共有9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41人死亡,成为最大受害国。
D.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朋友之间能够更快更好地交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的文学艺术从文体上说诗歌和散文是主流。尽管诗歌和散文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一般说来,这类抒情作品重在意境的创造,以情感为核心,借助于某些生活片段和自然景物,表现内心的感受、情绪和思想。我国古代诗论自古就有“诗言志”之说。中国古典诗歌自然不同于西方以叙事写人为主的再现艺术,诗人们往往不铺陈具体、细致的生活事件,因此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较为完整的人物性格。从不完整的这一点上说,我们可以称中国古典诗歌是“残缺”的,因为诗人创作的目的不在直观现实,而是要借现实抒发情志,因此他们才“抱残守缺”,以不全为全,以不似为似,以不真为真,执著地追求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响”,“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在这种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的创作是“虚实结合”的,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环境描写,有的只是“残缺”的生活景象的勾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十三个意象跳跃着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的转换,“枯藤”,定格,“老树”,定格,……“天涯”苍茫,一部短片结束。千百年来读者从这有限、有形的十三个意象中读出的绝不是有限、有形,而是无穷的感受和内在的意蕴,人们在意象的跳跃间挥发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当代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派认为,艺术的不完整性,正能引起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和谐的激情,唤起补充不完全部分的冲动,使之恢复完全完整的面目。不同的读者对“残缺”会作出不同的完形,文学艺术也因此显得丰富多彩。由“夕阳”可以想到迟暮衰残,由“断肠人”可以想到沦落漂泊,意象的内在共性互相映衬,正弥补了“残缺”,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一种整体的体验。中国绘画讲究“妙在无处”,借用这句话,诗歌也是如此,以无为有,以缺求全,至此,“残缺”向整体过渡,意境也就可以为读者完整地领会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写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意境的创造“虚实结合”,正是将“实”“状溢目前”,将“虚”隐在词外,形成一种“残缺”,而这种“残缺”却能更好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这种隐在词外的情,正是诗人传出的丰厚的情思意蕴,它融会贯通在作品的始末。朱光潜说过,“感情本来面目,个人只可亲身领受,而不可直接描写,如需传达给别人,就需用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不可直接描写”的感情以意象为桥梁来传达,由“隐”而“秀”,从“残缺”走向读者欣赏的完整,意境创造的这个特点,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引读者思绪万千。
浏览完整试题
5.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创造中“残缺”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较为完整的人物性格,从不完整上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残缺”。
B.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创作是“虚实结合”的,其中“虚”就是“残缺”。
C.刘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说的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残缺”。
D.“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响”,“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这些短语中的第一个词“言”“象”“景”“弦”“味”“韵”都是指意境创造中的“残缺”。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诗言志”之说,就是指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创造中由意象的“残缺”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B.中国诗人“抱残守缺”,是因为诗人创作的目的不是直观现实,而是要借现实抒发情致。
C.艺术的完整性才能引起人们一种强烈的追求和激情,才能真正表现诗人的“志”。
D.意象的“残缺”可以更好地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引起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和谐的激情,唤起补充不完全部分的冲动,使之恢复完全完整的面目。“残缺”,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一种整体的体验。
7.依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偏重以叙事写人为主的再现艺术,因而西方诗人根本不懂得借助具体细致的现实事件抒发感情。
B.中国诗人追求“抱残守缺”,诗歌、散文中就不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C.马致远《天净沙》中十三个意象的组合,就是诗歌中意境创作的“残缺”与“完整”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D.朱光潜说:“感情本来面目,个人只可亲身领受,而不可直接描写,如需传达给别人,就需用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因此诗歌中不能以实景抒实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①,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②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③狐见攻,社④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齐王使为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咎犯与赵衰孰贤?”对曰:“阳处父欲臣文公,因咎犯,三年不达;因赵衰,三日而达。智不知其士众,不智也;知而不言,不忠也;欲言之而不敢,无勇也;言之而不听,不贤也。”
《说苑卷第十一•善说》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阤(zhì):崩塌。 ②鹪鹩(jiāoliáo):一种鸣禽,性温顺,善做巢。 ③稷:祭祀谷神的庙。④社:祭祀土地神的庙。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谈说之术 术:方法
B.与其以死痤市 市:交易
C.孟尝君寄客于齐王 寄:寄居
D.君子诚能刑于内 刑:通“型”,作榜样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庄以立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围而未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 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不可
D.嫁女因媒而成 因击沛公于坐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在谈说过程中“譬称以谕之”的一组是
①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 ②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
③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 ④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
⑤则苕折卵破子死者 ⑥欲言之而不敢,无勇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谈说”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觉得说者的话宝贵难得。
B.范痤在被赵国官吏追杀的危急时刻,通过“善说”打动了魏王,从而使魏王放跑了他。
C.门客将自己未受齐王重用的责任归咎于孟尝君,并通过“善说”获孟尝君再次推荐。
D.师旷在回答晋平公时举了阳处父的例子来说明赵衰比咎犯更加贤明。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7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有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II卷共4页,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译文: 。
②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
译文: 。
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9分)
《春日忆李白》①杜甫 《天末怀李白》②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②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①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日”诗开头四句,热烈赞美李白的诗冠绝当代。赞美李白“诗无敌”,即使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的诗也比不上。
B.“春日”诗第三联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末联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C.“天末”诗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反而问远人:“君子意如何?”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D.“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冤魂”指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日”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赞语坦荡、真率,表现出杜甫对李白诗的钦仰。
B.“春日”第三联写离情。“春天树”和“日暮云”并没什么奇特之处,却有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着重抒发杜甫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C.“鸿雁几时到”因虑潇湘洞庭江湖秋水多,二人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唯寄语以祈珍摄。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D.“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一憎一喜,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③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怀念李白抒情名作,但两首诗思想内容和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盼 雪
张炜
①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也写出了荒诞的一笔。
②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令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③雪可以擦洗世界,所以你总是能够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歌唱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你相信雪的下边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儿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④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边,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轻,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⑤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的流逝的时光,我们的没有留下痕迹的一串连一串的脉音,这时一齐涌到眼前、耳畔。
⑥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⑦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与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它与一个生命的关系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⑧下雪吧,下雪吧。
⑨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⑩大雪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哪儿去了?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雨少雪,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将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类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去干手头的事情。
⑾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寻根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刻有一粒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片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儿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⑿下雪吧!
(有删节)
1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所描绘的一场大雪后的冬天景象,既有冬季枝凋叶败、满目萧条的一面,也有透明洁净、蕴藏生机的一面,这样的雪景才符合作者理想中冬天的特性、冬天的概念。
B.由雪花的洁白联想到医院里“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以及“白色的病床”、“白色的被子”,作者这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意在说明纯粹洁净的环境能给困难心灵以安定。
C.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结束了有关“雪”的遐想,将神游于万仞的千丝万缕重新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去直面又“一个无雪的冬天”,最后在颓丧与伤感中收束全文,首尾照应。
D.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发出“下雪吧”的呼唤,紧扣了“盼雪”的标题,体现出他希冀找到一个如雪境般纯粹的现实世界和安宁闲适的内心世界的愿望。
E.这篇散文在结构上多处采用了现实与联想的双重时空结构,而现实与联想时空的切换又伴随着作者情感思绪的起伏波动,这样也就形成了本文跌宕起伏的行文特点。
16.“无雪的冬天”为什么是大自然“荒诞的一笔”?作者以大地“无雪”开头,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上一篇:
高二月考试题暨鲁人版《史记》(选修)一、二单元测试
下一篇:
巢湖四中06/0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北大附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