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模拟卷

阅读:11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8]
07北京丰台区一模试题
  丰台区2007年高三统一练习一语     文2007.4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肖(xiào) 校对(jiào) 症结(zhēng) 叱咤风云(zhà)
B.狡黠(xié) 奇葩(pā) 蹩脚(biè) 戎马倥偬(kǒngzǒng)
C.麻痹(bì) 诤友(zhèng) 挫折(cuō) 拈花惹草(zhān)
D.联袂(mèi) 间断(jiān) 谶语(chèn) 一塌糊涂(t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纹身术 无事生非 名门旺族 鞭辟入里
B.彬彬有理 兵荒马乱 心恢意冷 盘根错节
C.如雷贯耳 亭亭玉立 歪门邪道 脱颖而出
D.讲义气 万古常青 张皇失措 一诺千斤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虽然他不断        球路,还是没有遏制住对方的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        于汩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永远挚爱的人民。
③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       不能有力地完成。
A.变幻  留恋  常常  或者 B.变换  流连  往往  或者
C.变换  留恋  往往  甚至 D.变幻  流连  常常  甚至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听外婆神气活现地讲起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我感同身受。
C.听说两个公司将要合并,虽未得到证实,但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D.他在美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上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堪称炙手可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架波音飞机载着国民党参访团一行,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当江丙坤率团出现在贵宾室时,立即成为众人追逐的焦点。
B.主管生产的乡镇长既要对上级负责,也必须对百姓负责,“乡官”们的政治生命的长短,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拥护。
C.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出现了禽流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D.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已拟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作6—10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是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人之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浏览完整试题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素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荫补为吏,宋代官员按级别享有子弟受封官职的特权,称为荫子。②有司,官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C.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8.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 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    )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10.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颂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11.用“/”线在下面文言文上为其断句。(5分)
嵇 康 素 与 吕 安 友 每 一 相 思 千 里 命 驾 安 来 值 康 不 在 兄 喜 出 迎 安 不 前 题 上 作“凤”字 而 去 喜 不 悟 康 至 云 凤 凡 鸟 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7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①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联具体描写了山路幽深、山涧冷寂的自然环境。
B.颔联巧用啾啾鸟鸣更反初出四周环境的幽静冷寂。
C.颈联旨在描写此时风“淅淅”雪“纷纷”的气候特点。
D.尾联抒写了在幽山茂林中对“春”“日”的热切期盼。
E.在全篇的描写中,一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②你认为该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四、(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7题。
①在园林建筑中,窗子、楼、台、亭、阁,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②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就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的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上排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大了。“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过千秋之雪,也就是从一扇窗子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③中国古人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④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中的“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展开余下试题⑤无论是借景还是隔景,都是通过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14.下面对本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生动介绍了中国园林建筑中的门窗艺术。B.本文生动介绍了中国园林建筑空间处理艺术。
C.本文深刻赏析了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诗情画意。D.本文深刻抒发了对中国园林建筑的赞美之情。
15.对第④段中“此意”的美感效果概括最好的一项是 (    )
A.景入镜中 B.凭镜借景 C.化实为虚 D.景映镜中
16.第③段说的“中国古人”和“古希腊人”的建筑美感有什么区别?
答:(答案不要超过22个字)
“中国古人”

“古希腊人”
1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中国园林建筑围绕着           、             、           而进行了种种对于丰富空间美的艺术手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祖脉的意义
(1)说来惭愧,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却从未朝觐过人文初祖的导族圣地——黄帝陵。……我承认,每个民族都有为自己的种族自豪的权利,但我更为自己的种族自豪。我还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明品格和多种长处,但世上没有什么族类比中华民族更宽容、更艰忍,更具有深厚的凝聚力、悠长的生命力和长达百年的自我批判的伟大胸襟与勇气。
(2)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精神和韧性生命。我们并不贬低别人,但我们不朽。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确是不朽的——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创造者已经湮灭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有中国仍然硕果仅存。她不仅没有湮灭,而且奇迹般地抗拒了衰朽的大势,并且重新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3)这一切,都深远地系结在黄帝陵之根脉上,都来自她无尽的传递、坚韧的生息、永恒的祝福与保佑。
  (4)我深感父的尊严与母的慈爱,也深感跨越苍茫时空的对祖先遗迹的触摸,这触摸令人产生灵魂深处的颤栗和疑惑。
(5)寂静与庄严。泥土的芳香与色泽。数人携手而不可环抱之苍松巨柏。毛泽东和蒋介石题词所刻的碑石。这里是起点,因而也就是最终的共同点;这里的背景是高崖土壁,壤层深厚,这里是我们最早的摇篮。
(6)只有到了大西北的华夏源脉,两河源头,才会思考并忽然领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白种人眼珠是蓝的?头发是黄的?那是欧洲诸岛周围的海水映蓝的,地中海明媚的阳光染黄的;为什么黑人的皮肤那么黝黑、肌腱那么浑圆?那是赤道非洲的阳光和草原造就的。同样,我们的黑发鸟睛和黄壤般的肤色,也是大西北的土地和黄河这些染色体赐予的啊——所以连我们的祖先也叫“黄帝”。
(7)黄种人,你有秋天的颜色,成熟麦田的颜色和黄金的颜色,你无须骄傲也不必自卑,你肤色是美的、和谐的,因为它是和自然一致的。那种贬低别的人种而自命高贵肤色的群类是浅薄的、幼稚褊狭的,实际上,这一套已经在今天受到了普遍的鄙弃。
(8)黄土高原正是我们肤色的发祥地,它是矗立在地球上的一座高地,一座充溢着举世闻名的、至今令人感到神秘的古老文化的圣地,也是我们永远为之骄傲的源头、自尊的基底、疼痛和奋发的动力源头。
(9)祖脉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这似乎含有某种神秘的启示。近百年来中国积弱,在世界新文明格局中落伍。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一群逃到了西安避难;日军攻陷南京,却始终未能攻破潼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张、杨丙子“双十二”兵谏西安城,促蒋联合抗日,陕北又奇迹般地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10)这些无不与祖脉源地的凝聚力、号召力有关。是它,护佑着、福临着我们,在危难时刻发出无声的召唤,唤醒我们潜藏在血脉深处的良知和尊严,让我们一跃而起!
(11)就在离祖脉不远的地方,产生了辉耀世界的盛唐文明。在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当人们得知如今的西安市占地规模只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六分之一时,人们惊奇得难以想象。待到看到兵马俑的陈列时,才能略微窥到盛宏伟气象之豹尾。
(12)惜乎全豹已不复能见矣。
(13)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产生二十世纪人优越的错觉,不要轻视、小看了伟大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始终记住自己是这种文明创造者的子孙,就会永远从中汲取力量、尊严、智慧和活力。
(14)不管现有有些人怎样苛评郭沫若,但他那部题为《凤凰涅槃》的天才绝唱,却可作为百年羞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世纪的预言。诗前小序云:“天方国古有神鸟名‘’非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然后唱道: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
(15)“你们已经涅槃了,所以你们不再死!”在祖脉的源头,我听见黄帝陵如是说。
                                   (1999.2.12写于新疆,取材自《周源散文》)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B.文章第(1)段详写了祖脉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抒情言理作了有力铺垫。
C.(6)(7)两段分析肤色人种形成的原因,说明人类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D.第(14)段提到了《凤凰涅槃》,旨在用这绝唱来批评那些郭沫若的苛评者。
E.文末借用始祖黄帝的口吻,衷心祝愿中华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19.第(2)段说“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确是不朽的”,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0.阅读(9)—(12)段,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神秘的启示”指的是什么?(3分)
答:                                                                       
② “全豹”指的是什么?(2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21.本文题目是“祖脉的意义”,请联系全文,概括一下“祖脉”有哪些意义。(6分)
答:                                                                       
                                                                               
六、(12分)
22.把下列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
①写文章要力求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②但是,做到这一点也实在不容易。
③叶老说过:写成文章给人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些文字而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④比如你写“我们应该注意”,也许有人会认为你错了。
⑤因为时下的文风是乐于拖泥带水的。⑥因为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
答:                                
23.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上,你是否见到或坐着的或跪着或躺着的“残疾人乞丐”?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给他(她)写上两句话(每句不超过40字)。(4分)
①一句问候的话。


②一句劝勉的话。


24.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北京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也作为重要人文内容而日益成为人们观测的焦点。为开创文明新风,针对一些人不文明的“京骂”现象,某报社拟定面向全体市民倡议开展一次“拒绝京骂”的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假如有记者专门为此采访你,请你发表几句感言,你将如何回答?(5分)
要求:感言内容符合活动的主题,不少于50字。
我 的 感 言
七、(60分)
25.海南著名风景小区洞天有棵龙血树,据专家测定其树龄已6000多岁,堪称树中的寿星。人们认为该树长寿的原因是:一、满树是虬曲而中空的枝条,为无用之材;二、焚之起烟,为不燃之木;三、树身矮小且藏于深山,环以高大乔木,风摧秀木,无碍其生,有利于它颐养天年。故而有人据此参透一种人生哲理:韬光养晦,颐养天年。
    然而,当今社会更加推崇锋芒毕露、镜意进取的时代“弄潮儿”。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韬光养晦与展露锋芒”为话题(可以两个方面都涉及,也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6.A  7.B  8.B  9.D  10.C
11.用“/”线在下面文言文上为其断句。(5分)
嵇 康 素 与 吕 安 友/ 每 一 相 思/ 千 里 命 驾/ 安 来/ 值 康 不 在/ 兄 喜 出 迎/ 安 不 前/ 题 上 作“凤”字 而 去/ 喜 不 悟/ 康 至 //云 /凤 //凡 鸟 也(每断对两处得1分,在“//”处断句不扣分)
12.①C、D(对一个得1分,对两个得3分)②第一句:说出某一艺术特色(如使用叠词,或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之类均可)(得1分)第二问: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要求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结合具体内容1分,有根据的分析2分)。答案示例:叠求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结合具体内容1分,有根据的分析2分)。答案示例:叠词使用是此诗最大的特点,叠词使用能获得整齐的语言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如“朝”“岁”单字使用不带情感,一经重叠使用,时间顿显无限延长,也立显诗人心情的守一与执著。
13.在横线上默写原句。(任选三题)(6分)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
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每句全对得1分)
四、14.B   15.C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07北京丰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