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5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5]
200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200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 2007.4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21分)
⑴“Blog”(博客,Web Log的缩写)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网络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仿佛是敞开的私人房间。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力和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⑵2004年,博客现象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正当美国的《纽约时报》惊叹着全球博客网页数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页面数量时,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十几个月的风生水起在之后,2006年,博客在中国疯狂“井喷”。
⑶2006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6年的年度人物——“你”,也就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互联网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显然,正是2006年博客的爆炸式膨胀让网民们获此殊荣。就在世界惊叹这一改变的时候,2006年的中国博客也悄然完成了从小众乐趣变为大众趣味的完美转身。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在互联网2.0的黄金时代,2006年的中国博客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⑷2006年,我们看到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各施所能,千方百计地拉来诸多社会名流开博,招徕人气。各类专业博客也如雨后春笋,甚至连百度这样的搜索网站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百度空间”。海外的互联网大腕们更对这座“金矿”虎视眈眈,韩国知名社区网站“赛我网”宣布进军中国,微软也早就借助MSN悄悄伸出触角。
⑸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⑹众多的草根博客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默默无闻,从事着平凡的职业,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对传统精英话语权的颠覆史无前例。
⑺“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眼下的时代没有一个口号比这更有蛊惑性。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是多数人从少数人那里夺取权力,无偿地互相帮助的故事。这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改变的方式”,这是《时代》周刊给网民的定语之一,其实这个帽子似乎更适合博客。
⑻从“芙蓉姐姐”的S造型,到胡戈扔向陈凯歌的“馒头”,网络使草根文化向精英文化的挑战找到了突破口,博客的兴起无疑在突破口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仰视的年代渐行渐远,“蚁民”们与天才一同参与到互联网2.0这场伟大的实验中。
⑼“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的预言让人惊叹。
⑽的确,加入博客的“零门槛”,使更多人把博客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博客的页面上每个人都是专家,博客上的文化准则就是:你可以认为我没有文化,但这根本不关我的事,我只需自得其乐。
浏览完整试题
⑾自由出版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中。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对国家和民族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民意和政治诉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⑿博客的网络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对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出版的重新评估、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⒀当然,也有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激情年代。一边解构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如果把网络论坛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仿佛是敞开的私人房间。”从句话看,相比于网络论坛,博客的不同在于 。
2、2006年的中国博客“完成了从小众乐趣变为大众趣味的完美转身”。根据文章内容,这一“转身”具体表现在 。
3、《时代》周刊将“你”评选为2006年的年度人物,其理由包括( )和( )。
A、每个人都能借助博客平台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B、大众使用并创造着互联网内容,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
C、博客已成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显示了独特的文化准则。
D、大众通过网络展示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传媒舞台的主角。
E、博客的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将博客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4、第⑻段划线句“仰视的年代渐行渐远,‘蚁民’们与天才一同参与到互联网2.0这场伟大的实验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 。
5、“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从上文看,这种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6、眼下出现了不少另类博客,它们或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恶搞”;或倚仗博客“爆料”,揭露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对此有人津津乐道,有人摇头叹息。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7分)
培养一名科学家
(美)费曼[注]
⑴我的一个朋友是位艺术家,他会拿起一枝花说:“看这花多漂亮!”
⑵尽管在艺术上我不如他那么训练有素、品味细致,但他所见到的美我也能欣赏到。不仅如此,我从这朵花里领略到的甚至比他还要多:我能想见花里边的一个个细胞,它们也很美。另一方面,花的漂亮颜色在进化史上的功能是吸引鸟儿替它们传播花粉,这也就意味着鸟儿必须能看见颜色。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是不是其它低等一点的动物也有美感呢?类似的有趣问题都是在有了科学知识之后才能提出的,它们在视觉美感之上又增加了一层神秘和奇妙,让人更加惊叹不已。
⑶因此,我一直是个相当一门心思做科学的人。
⑷早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就对母亲说:“这个孩子要成为科学家。”
⑸当我还坐在婴孩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我推了一下,它们就全倒了。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父亲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我们变出了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 可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⑹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念给我听。记得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顿了一下,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概念变成可碰可触,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⑺我想象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感觉无比兴奋和新奇,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由此,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习任何东西时,我都会仔细琢磨。
⑻那时我们常去卡次基山,漫步于丛林间时,父亲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周末过去了,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⑼我说:“我不知道。”
⑽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⑾其实,情况恰恰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最终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⑿我没有接触过其它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的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我从未问过他。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⒀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时注意到了车斗里小球的特殊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⒁“这谁都不知道,”他说,“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展开余下试题
⒂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
⒃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父亲果然没错。
⒄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地讨论,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
⒅除了这些,我父亲还教了我另外一样东西——也不知是对是错——那是一次我坐在他腿上读新出版的《纽约时报》,报上有一幅画,一群教徒在向教皇叩首。父亲说:“瞧这些人,为什么要向别人叩首呢?就因为这个人是教皇吗?他只不过戴着一顶教皇的皇冠罢了。”顺便提一句,我父亲是做制服的商人,所以他知道一个人无论是穿着官服还是脱去它,底下还是同样的人。
(节选自费曼自传《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有删改)
[注]理查德•菲利普•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1988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第⑺段里“翻译”一词的意思是 。
8、作者在文中提到艺术家朋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9、第⑾段中所说的“知道一个东西”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在于 。
10、作者认为父亲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从文章内容推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则”的内涵?( )
A、怀有对科学的热爱 B、具有对知识的兴趣
C、知道研究的序列 D、懂得探究的意义
11、第⒅段说:“除了这些,我父亲还教了我另外一样东西……”这“另外一样东西”是 。
12、作者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从上文内容看,这位父亲的过人之处有哪些?请概要说明。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⑴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⑵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⑶君不见,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⑷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⑺ ,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别墅,后为王维所有,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秀才迪,指裴迪,王维诗友,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 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4、诗中的“五柳”即诗人 ,王维这首诗里的“墟里上孤烟”一句就是从他的作品中化用而来。
15、尾联中诗人以“五柳”自况,又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其目的是
。
16、请就颈联中“余”和“上”这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令既具未布
⑵民怪之,莫敢徙
⑶秦人皆趋令
⑷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18、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⑵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0、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
21、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展开余下试题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
[注]①杪:树梢的细枝。 ②觌:相见。 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22、“客”在与陆游的对答中举“有巢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筑“巢”者古已有之,陆游将“屋”命为“巢”并不奇怪。
B、筑“巢”只是权宜之计,陆游将“屋”命为“巢”非常奇怪。
C、古人没有条件筑“屋”,陆游有“屋”却命之为“巢”,非常奇怪。
D、古人尚且以“有巢氏”为名,陆游将“屋”命为“巢”并不奇怪。
23、陆游曾特为书斋作《书巢记》并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文中同样反映了陆游这种读书状态的语句有 。
24、从全文看,陆游命名“书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25、上文中陆游的感叹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 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26、作者写《书巢记》是要警示什么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
写 作 (70分)
七、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
(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
这些诗句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200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 读 (80分)
一、21分
1、博客是个性化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写出一方面即可,2分)
2、2004年,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而到2006年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了5000万,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网民经常写博。(3分)
3、B、D (4分)
4、网络使普通人拥有了话语权,大众可以与精英平等互通(甚至向精英提出挑战),共同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3分)
5、博客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准则),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网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自成一家,自得其乐;博客也改变了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使人们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之中;博客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对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5分)
6、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4分)
二、17分
7、在学习中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东西,从而搞清概念的实际意义。(或:把概念变成可碰可触,有实际意义的东西。)(2分)
8、说明科学知识不仅不会减损美感,反而会使人对美的认识更加深入、充分,增加人对美的感受力。这也是“我”一门心思做科学的理由。(3分)
9、“知道”的不过是事物的“名称”,是浅层次的了解;“懂得”才是真正了解了事物的实质(特性)。(3分)
10、C(2分)
11、不要被别人辉煌的头衔和身份所迷惑,不要盲目崇拜权威(2分)
12、这位父亲的过人之处在于:利用一切机会,运用各种手段告诉孩子世界的客观规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却对孩子不施加任何压力,用兴趣盎然的讨论使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帮助孩子培养起仔细观察和深入探究的习惯;更难能可贵的是教会孩子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迷信权威。(写出三条即可,5分)
三、5分
13、⑴杨柳依依
⑵飞鸟相与还
⑶黄河之水天上来
⑷别有幽愁暗恨生
⑸一蓑烟雨任平生
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⑺仓廪实而知礼节
⑻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8分
14、陶渊明(陶潜)(1分)
15、表现出两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那份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的,由此表达对裴迪的赞许和深厚情谊。(2分)
16、“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字精确地剪取出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瞬间,生动地显示出落日的动态和趋向;“上”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黄昏的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两者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落日、孤烟同上一联中的寒山、秋水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风景画,折射出诗人安逸、闲适的心境。(5分)
五、17分
17、⑴制订完毕 ⑵觉得奇怪 ⑶遵从 ⑷治疗,拯救 (4分)
18、B (2分)
19、⑴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的传统。(是以,苟,法,3分)
⑵贤德的人(因时)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更,不肖,拘,3分)
20、那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扰乱法律制度的推行。(2分)
21、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分)
【译文】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
上一篇:
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2007届高三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2006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6学年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