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49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卢湾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卢湾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浏览完整试题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对本文的思路结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首先以黄山松的分布和山上有名气的松树作铺垫,把读者视点引向“黄山绝壁松”。
B.描写绝壁松生长环境情状,突显绝壁松的顽强生命力并引出对其原因的思考。
C.形象而富于感情地将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相比照描写,从外象到内质,体现绝壁松的可贵品质。
D.再通过对绝壁松浩荡博大的生命境界和伤残形态的细节描写来展示它独特的缺撼美。
E.最后以盛赞黄山绝壁松为“黄山的灵魂”来结束全文,呼应开头,突出黄山绝壁松的品格和精神。
2.第六自然段“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中的“个性的基因”具体是指      。(3分)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第八自然段“……”处续写两个比喻句。(2分)
4.文章最后说“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3分)
5.作者在文章开头指出:“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请综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因此“震动”的原因。(3分)
6.请你选择某个事物,将对它的客观形象描写同主观情思相结合,写出对它的独特感受(10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21分)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可想而知,在学术界和科研管理者把做科普看作是“不务正业”的习惯思维没有改变之前,中国科学家很难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中去。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的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著作描述的科普历史确实不容乐观,但它是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译序》
7.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得到的结论是______,本文中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4分)
8.第⑤段、第⑥段分别证明了文中什么观点?(4分)
⑴______⑵______
9.“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请从科学和公众两个角度概括这句话所强调的意思。(2分)
10.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如今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作者认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是出于想通过数字的发音来避凶趋吉的心理。
D.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来得到普及。
E.作者认为航天活动首先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应是一种政治活动。
F.本文通过美国科普现状和中国科普现状进行对比,指出了问题所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11.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它来当饭吃。”请结合本文的观点和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科学和迷信的看法。(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2.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⑵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⑷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⑸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⑹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⑺其人虽已没,      。(陶渊明《咏荆轲》)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6题。(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5分)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①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②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③,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酻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④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⑤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⑥股以疗亲病,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魏禧《瓶庵小传》)
[注]①失怙:失去父亲。怙,依靠。  ② 僦:租赁。  ③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④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⑤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⑥刲(kuī):割取。
17.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瓶庵幼失怙废学(    )       ⑵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
⑶瓶庵尝馈遗之(    )         ⑷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善容物者也                    B.好文墨士
   吾六十,善病                     好行其德
C.君以布衣叩阍抗疏              D.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
父尝刲股以疗亲病                 并婚嫁之如己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
⑵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
20.从文中看,人们称曰“瓶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1.“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是因为瓶庵具有       、       、       等优秀品格。(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月日,愈再拜①:天池之滨,大江之濆②,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③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④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展开余下试题(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注]①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②濆(fén):水边。  ③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④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2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封求人帮助推荐的信,但几乎满篇记述了一“怪物”的遭遇,只在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主旨,语言十分委婉含蓄。
B.文中的“怪物”有不同凡响的才能,有坚贞的操守,宁肯烂死沙泥之中,也不卑躬屈膝以求得可怜,其精神令人敬佩。
C.作者一方面不断地寻求机遇以图施展抱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际遇归于天命,思想是矛盾的。
D.文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表达了对对方竭力提携自己的感激之情。
23.“愈今者实有类于是”中的“是”指的是      。(2分)
24.对下列句中“其”的指代内容或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    其:怪物    
B.其哀之,命也            其:有力者
C.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    其:怪物    
D.阁下其亦怜察之          其:语气词,表示希望
25.文章末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再三慨叹命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3分)
26.有人认为韩愈在信中乞求当政者的引荐,无异于“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3分)
二  70分
27.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又是一年六月。当你面对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你是否注意到父母殷切的神情,老师希望的目光?当你幻想着天边的玫瑰园,你是否见到了窗台上那朵玫瑰在阳光下怒放?当你想象冲过了“独木桥”就是阳光大道,你是否预见到还有“火焰山”、“景阳岗”?当你期望采摘到一朵馨香的鲜花,你是否想到也许是一枚酸涩的青果……
请以“面对六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80分
(一)(19分)
1.(3分)D(作者通过对其浩荡博大的生命境界和伤残形态的细节描写来揭示并赞美黄山绝壁松的强者品质。)
2.(3分)指极顶和绝壁上的野松在恶劣凶险的环境中一代代与风雨搏斗所形成并遗传的习性和品格(意思差不多即可)
3.(2分)(略)(要求:主体不重复,结构及形式同前面的语句基本一致,内容切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每句1分)
4.(3分)黄山绝壁松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
5.(3分)要点:生长在极顶和绝壁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历经磨砺,强化出坚韧的性格;身处绝境,卓立不群,志怀高远;无论苍郁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概括各部分的中心,答出其中的三项即可。每项1分)
6.(5分)描写(2分)  感受(2分)  语言(1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助具体的物象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并由此落到理性的思考。)
(二)(21分)
7.(4分)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2分)   科学未被真正普及(2分)(作者在伯纳姆著作所得到的结论基础上探究其原因,提出本文的论题。)
8.(4分)⑴媒体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来宣传、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有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和商业利益,导致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2分)  ⑵科学家远离科普工作也是导致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重要因素。(2分)(第⑤、⑥两段分别用“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的事实,来证明第④段提出的观点。)
9.(2分)科学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1分)  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1分)(联系下文提出的“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来理解。意思差不多即可)
10.(6分)C   E (每项3分)(A项理解上少了“在大众层面上”这一重要前提;B项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无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D项中媒体的这种做法正是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的因素之一;F项并未构成对比,美国存在的问题,中国同样也存在。)
11.(5分)(结合本文1分,举例1分,看法2分,语言1分)(提示:科学和迷信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中国古代的巫和医就是如此,有时又是互相转化的,因为炼丹发明了火药,而火药又做爆竹敬神。科普的工作有时可以使其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三)(5分)
12.⑴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⑵天姥连天向天横    ⑶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⑷落霞与孤鹜齐飞    ⑸深巷明朝卖杏花    ⑹不义而富且贵    ⑺千载有余情(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五)(15分)
17.(4分)⑴停止;不再继续    ⑵认为……有才德   ⑶赠送   ⑷完毕  
18.(2分)B  (A项中“善容物者也”的“善”是“擅长”的意思,后句的“善”表示“容易”;B项两句中的“好”都为“喜爱”的意思;C项“君以布衣叩阍抗疏”的“以”为介词,表示“以……的身份”,“父尝刲股以疗亲病”的“以”为连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卢湾区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