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013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3]
浠水县2006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浠水县2006年秋季期末调研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中心中学:周小平 邮箱:zxp-99@163.com)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 A ,讲究假山池zhǎo( )的 B ,讲究花草树木的 C ,讲究近景远景的 D 。
(1)请将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和注音所对应的汉字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我会写: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语段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2分)
选项:配合 映衬 层次 布局
我会选:A、 B、 C、 D、
2、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联系课文进行品析。(2分)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B、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孙犁《荷花荡》)
我会品 句:
3、名句积累。(4分)
(1)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的诗句是 ,
。
(3)杜甫《望岳》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豪情抱负的诗句是 ,
浏览完整试题
。
(4)《爱莲说》一文中描述莲花高洁品质的文句是
。
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文后题目。(2分)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
5、读下面的幽默,你联想到哪些与之相类似的生活现象?请列举一个事例来。请就此类现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4分)
三部曲
老师:这次你考试不及格,所以我要送你三本书。现在你先看第一本《口才》,尽量说明父亲不要打你;如果说服不了,赶紧看第二本《短跑》,如果没跑掉,就只能看第三本了。
学生:什么书?
老师:《外科医生》。
我联想的生活现象是:
我的看法是: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共43分)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6—7题(5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 ,
其中 , 两句写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思。(3分)
7、你最喜欢哪两句写景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2分)
(二)阅读《观潮》,完成8—11题(11分)
观 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 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天下之伟观也( )(2) 人物略不相睹( )
(3) 以此夸能( ) (4) 虽席地不容闲也( )
展开余下试题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我的译文:
10、本文题为《观潮》,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为什么还要写教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情景?(2分)
我的理解:
11、本文篇幅不长,但所内容丰富,结构精当,主次分明,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请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上对文章进行品析。(3分)
我的品析:
(三)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12—16题(13分)
生 命 与 气 候
⑴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⑵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⑶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⑷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⑸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⑹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⑺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⑻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在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02年第3期,有改动)
12、请根据文意,将下面的地球气候变迁的五个阶段补充完整。(3分)
(1)“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气温高。(2)恐龙消失,草地遍布,地球进入冰川期。(3) (4)
(5)
13、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2分)
我的概括:
1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运用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说明方法之一: 。例句:
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
15、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理由是什么?(2分)
16、地球温室效应是困扰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阅读本文后,请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3分)
&nb
上一篇:
北京市崇文区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考试(二)
下一篇:
六安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浠水县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