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4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5]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咳嗽( sòu  )      搭讪( xiān   )     攫取( jué  )    丛冢( zhǒng )
B.赝品(yàn   )       着凉( zháo )     证券( juàn )    誊写( téng )
C.滞钝(zhì  )       晕眩( xuàn )     矜夸( jīn   )    搅和( hé   )
D.打烊( yàng )       尴尬( gān )     轶事( yì   )    乖角儿( jué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琢磨    迫不急待    簇新     老态龙钟
B.范筹    面面相觑    赡养      冠冕堂皇
C.涵养    恬退隐忍    风韵      恍然大悟
D.恼怒    轻手蹑脚    弥留      层层迭迭
3.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_______.
②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______.
③她用______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在让我穿什么?”
④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           地请柬丢在桌上,嘟哝着: “你叫我拿这东西怎么办呢?”
A、烦闷 痛苦 恼怒 懊恼 
B、痛苦 烦闷 恼怒 懊恼
C、烦闷 痛苦 懊恼 恼怒 
D、痛苦 烦闷 懊恼 恼怒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老头给了两个女儿许许多多的钱,结果自己死在一个阁楼上时却不名一文。
B、主任对小李的即席发言十分赞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耐人寻思。
C、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枉自菲薄自己,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他们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是先摸索探测在细心研究,真正做到了管窥蠡测,十分严谨。
5、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段内两处横线的位置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③多
思考了一个问题。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 ③   B、② ④   C、① ④  D、 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段文字,完成6-9题。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           "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浏览完整试题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个黯淡的金字。
……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  “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6文中画波浪线处应填人下列哪个句子最符合人物性格(    )
 A.为什么?怎的不拿?    B.怕什么?怎的不拿!
    C.不要怕,赶快拿去。    D.要不要?赶快拿!
    7.他“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对这句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比喻句,比喻华老栓所拿的这个包,极易被伤害,所以要小心对待。
    B.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个包的来之不易。
    C.该句比喻老栓对这个包所抱的希望之大,因为小栓是华家唯一能接上香火的人。‘
    D.该句说明老栓对来之不易的这个包的重视。
8.“微风早经停息了……”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一段的描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先写微风和枯草,从侧面烘托。
②先写微风和枯草,从正面描写。
③再用心理上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作反衬。
④再用确实存在的“一丝发抖的声音” 作反衬。
⑤最后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作烘托。
⑥最后写乌鸦这一有生命的东西,侧面反衬无生命的微风和枯草。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9.对末段文字中“乌鸦"的描写分析最恰当的是(    )
A.描写乌鸦,渲染了故事的悲凉气氛,也暗示了夏四奶奶迷信的破产。
    B.描写乌鸦,暗示了华大妈一家不祥的命运。
C.描写乌鸦,“箭也似的飞去",暗示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D.描写乌鸦,预示着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结局。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
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修建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 属:通“嘱”,劝客饮酒。
C、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遗:馈赠
D、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岁:年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越三月,乙卯乃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无麦无禾,岁且荐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古者有喜,则以名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12、下列各个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一种记事记物来抒情言志的文体,《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的“记”都是相同文体样式。
B、文章紧扣“喜雨亭”三字来写,或引古代史事来烘托,或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文情荡漾。
C、文章记述亭成之际,恰逢治所久旱得雨,传达出了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为政的亲民倾向。
D、文章最后说:即便天上下珠下玉,也解决不了百姓的温饱;面对这场及时雨,太守没有享用它的恩泽,便用“喜雨”来给亭命名。
II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
(2)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3)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展开余下试题(1)、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请分析“流水”“暮禽”在诗中的含义。
(2)、就全诗而言,这首诗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山的呼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器,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
⑥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⑦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⑧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人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给你带来些什么?来吧!来吧!”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因为那山在呼唤我!
作者简介:琼瑶,台湾言情作家,电影编剧及歌词作家。原名陈哲,原籍湖南衡阳。1949年去台湾。
16.第三段中说“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那座山的特点。(4分)
17.第四段中说“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烧灼”“压迫”应该怎么理解。(4分)
18.原文第八段中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踏实,作者又为什么感到虚幻?(4分)
19.文章的标题是“山的呼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有“总听到那山的呼唤”,请联系全文理解“山的呼唤”的意义。(5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 简析《山的呼唤》多角度的景物描写。
(2) 简析《山的呼唤》中的过渡与照应。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有座西敏寺,安葬于此的一位英国主教的墓志铭十分特别。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年少时,意气风发,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发觉自己根本无力改变世界,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国家。但这个目标我还是无法实现。步入中年之后,我试着改变自己身边的最亲密的人,但是,他们个个维持原状。当我垂垂老矣,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影响家人。若我能为家人作榜样,也许下一步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每个人都想改变别人,几乎没人想到要改变自己。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祁阳七中高2007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卷
第一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二卷
四、翻译:(9分)
13、⑴


四、古诗词赏析(6分)
14、⑴

默写(8分)
15.⑴



六、文学作品阅读(17分)
16.
17.
18.
19.
七、赏析短文写作(14分)




















八、作文(60分)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答案
1、D2、C3、A4、A5、A  6B   7C  8D  9A 10C 11B   12D
13(1)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2)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3)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即使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难道能做到吗?
14(1)“流水”寓有一去不返的意思,隐含了诗人远离官场的决心,“暮禽”含有“鸟倦飞而知返”之意,流露出诗人因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而决意归隐之意。
(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将辞官归隐之情隐寓于对景物的描写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所构成的秋景图,给人以暗淡凄凉的感觉,而这正是诗人归隐时凄清心境的反映
15略
16【答案】①山形:山不高。②山树:高高矮矮的松树。③山土:红色土壤,不长杂草荆棘。④地上遍布松果。
17【答案】(1)烧灼:童稚的梦让“我”产生强烈的渴望、深切的期盼和进取的激情。(2)压迫:童稚的梦在不断的推动着促使着“我”。
18【答案】因为现在终于登上了一座山,实现了童稚的梦,令人喜悦、沉迷,心理上得到了慰藉,所以感到踏实;(2分)因为山上的景物氤氲迷离、瞬息万变,令人惊叹造物的神秘与神奇,产生如梦境如幻境如仙境的感觉,所以说感觉虚幻。(2分)
19【答案】(1)山中发出的种种声浪。(2)对山及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3)指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也可指一种浓浓的乡愁。(第3点2分,其余每点1分。)
2*【要点参考】
(1)琼瑶在《山的呼唤》一文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如梦如幻般神奇而又美丽的山景。
文中第③段,作者在描写作者脑海中的童年的山的时候,既让人感受到山的整体风貌,也让人了解到山上纯粹而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松树,还让读者喜欢上山上独具江南特色的柔软的红土及其上遍布的松果。既让作者流连,也让读者流连。
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白天的玉山“云封雾绕” “氤氲迷离”,“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 ,如梦如幻,主要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冲击。夜晚的玉山“山中的ⅰⅰ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还有风声,飞瀑声,鸟啼声,……“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 ‘山的呼唤’” ,“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主要带给我们的是听觉的震撼。
在具体描绘中,作者注意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同时,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
通过这些描写,文章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景,让我们深切理解了作者对山的热烈与执着,甚至也能真切感受到“山的呼唤”
(2)琼瑶在《山的呼唤》一文中,巧妙地运用过渡与照应,全文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过渡: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前面写回忆中故乡的山,用的是虚笔;后面写现实中的山,用的是实笔。童年时期故乡的山酝酿了我最初的梦,对那座山的怀念推动着我写作,在众多以山为背景的作品中,最能曲尽对山的感觉的是《幸运草》,文章借《幸运草》的拍摄巧妙地过渡到下文。
照应:文章的标题为《山的呼唤》。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 “山的呼唤”,前后照应,同时文章第三段中对童年故乡山的描写中也有“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在对夜晚玉山的描述中,更有详细的描绘——“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给你带来些什么?来吧!来吧!’”很好地呼应了主题。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第一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