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450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0]
科技文社科文阅读
  科技、社科文阅读训练(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解密混合动力汽车
   典型的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两个引擎,一个引擎靠电力驱动,一个引擎靠燃油驱动,两个引擎相互配合驱动汽车,从而达到节油目的。一般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主要依靠燃油引擎驱动,这时混合动力汽车和普通汽车并无两样,而当汽车起步或低速行驶时,主要依靠电力引擎驱动,这时混合动力汽车又与电瓶车相似。混合驱动汽车的行驶动力来自燃烧汽油及电力,缺油的时候可像普通汽车一样到加油站加油,而行车时的惯性及引擎多余的扭力则会转化为电力加以储存。由于有电力辅助驱动,与同级车子相比,混合驱动汽车可以节省约40%的耗油量。
   混合动力汽车在性能方面与传统汽车明显不同。汽车启动之际没有明显的引擎震动,非常安静,开动以后,噪音也非常小,就像开电瓶车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混合动力汽车在起步时,会先用电力驱动车轮,当车身有了向前移动的惯性后,汽油引擎才开始发动。研究数据表明,一般车子在起步的一刹那耗油特别高,排放的废气也相对较多,改用电力来驱动,就环保得多了。
   混合动力汽车之所以能够把汽车的惯性动能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套能源再生系统。这套系统与车子前轮的刹车系统结合,可以将前轮滚动的动力转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去。系统介入的情况是,当车子行驶时不踩油门,让车子自行行车时,系统就会介入,或是当你踩刹车时,它也会同时介入。换句话讲,只要没有直接踩动油门,系统都会介入把电能储存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力加速的状态下,车子的汽油引擎与电动引擎会一起驱动车轮,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子靠双重动力驱动。 
   
   1.下列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混合动力汽车具有靠电力驱动和靠燃油驱动的两个引擎。
   B.混合动力汽车在所有的行驶状态下的行驶都是靠电力驱动的引擎和靠燃油驱动的引擎两个引擎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
   C.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同的行驶状态下所依靠的主要的驱动方式不同,从而可以使它达到节油的目的。
   D.混合动力汽车节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将行车时的惯性及引擎多余的扭力转化为电力储存起来使用。
   2.关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下列表述错误的—项是
   A.启动时没有明显的引擎震动,非常安静。
   B.开动后噪音非常小,就像开电瓶车似的。
   C.在起步的刹那环保效果好。 
   D.由于有电力辅助驱动,可以节省约40%的耗油量。
   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混合动力汽车和普通汽车或电瓶车其实并无两样。
   B.起步时先用电力驱动车轮,当车身有了向前移动的惯性后汽油引擎才开始发动,是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没有明显的引擎震动和开动后噪音非常小的主要原因。
   C.混合动力汽车起步时的情况是:会先用电力驱动车轮,当车身有了向前移动的惯性后,汽油引擎才开始发动。


浏览完整试题   D.混合动力汽车能源再生系统介入把电能储存起来的关键条件是车子行驶时不直接踩动油门。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混合动力汽车相比,传统汽车在启动时有明显的引擎震动,开动以后噪音也较大。
   B.传统汽车没有混合动力汽车的那一套能源再生系统。
   C.混合动力汽车起步的一刹那不耗油,不排放废气。
   D.只要直接踩动油门,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源再生系统就不会介入而把电能储存起来。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
    欧洲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将一个开放式的“风车”放置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动来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科研人员已开发出第一台试验样机,并于近日在英国西海岸试运行。
    这项耗资600万欧元的研究项目由德国、英国和欧盟提供资助,数家欧洲研究机构参与。首台被命名为“海流”的试验样机安置在英国西海岸布里斯托尔湾海面下20米深处。机组形状宛如一个倒立的风车,其叶片直径为11米,以每分钟15转的速度随海水水流旋转。考虑到海水涨落变化,风车上端固定竖塔有5至10米露在水面以上。
    科学家说,由于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因此不用建造水坝。此外,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过相对较小。比如,同为一兆瓦的普通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风车的叶片直径需达到55米左右,但海下“风车”的叶片直径只需20米左右。
    据英国运营首台试验机组的MCT公司估算,利用这项技术将可满足英国20%到30%的电力需求。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300千瓦,但今后科学家将制造出兆瓦级功率的海下发电机组。据目前的勘测,欧洲共有100多个地方适合安装这种新型发电装置,理论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兆瓦,约相当于12个普通核电站的发电功率。
    参与研究的德国卡塞尔太阳能供应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巴尔德说,这项新技术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最佳补充,其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影响。他说,只要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潮汐能就会一直存在。
    尽管海下“风车”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5到10个欧分,略高于常规发电成本,但它具有无污染、可持续使用等显著优点。不过也有科学家提出,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会对周边海水流动产生较大影响,也容易对一些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1.下列对海下“风车”发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海水潮汐能和海水的流动转动置于海底的“风车”叶片,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B.是利用海水的涨落变化转动海底“风车”叶片,带动与“风车”相连的发电机组发电的技术。
  C.把类似倒立风车的发电机组置于海底,利用海水潮汐能转动叶片,使之发电的技术。
  D.与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相同,只是以海水潮汐能替代风能,使“风车”发电的技术。
2.根据全文,下列不属于海下“风车”发电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A.海下“风车”发电这项新技术,为人类开发了又一种无污染的新能源。
  B.海下“风车”的叶片转动装置是开放式的,不用建造水坝。
  C.海下“风车”利用海水潮汐能发电不受天气影响,可持续使用。
  D.海下“风车”叶片转动时力量很大,试验样机的发电功率约为300千瓦。
3.下列对“由于海水水流中的能量密度在同比情况下比空气大许多,因此发电设备尺寸相对较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水流量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B.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C.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海下“风车”发电设备都比较小。
  D.海水水流能量密度大于空气能量密度,因此,海下“风车”发同样电力所需设备比陆上风车小。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下“风车”发电以海水潮汐能为能源,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的沿海国家。
  B.经勘测,欧洲有100多个地方适合海下“风车”发电,可见对海洋地理环境有特定要求。
  C.海下“风车”发电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最佳补充,发展下去,将成为发电的首选方式。
  D.海下“风车”发电不会污染环境,但容易伤害海洋生物,又有一些物种将会灭绝。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展开余下试题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物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河堤决口,泥沙淤塞,部分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 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 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 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 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 部分河段借用天然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
D. 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3.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 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1. 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 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 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2. 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
B.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 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
C. 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 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 。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l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1. 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 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 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 合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 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 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 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 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 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1.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 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 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 高人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 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海啸
(l)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有在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2)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动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动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到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3)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如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约达每小时160公里。
(4)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它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报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能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5)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科技文社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