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67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7]
广东省肇庆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全真考试卷
  广东肇庆中学2007届高三语文全真考题
5/29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劲 痉挛 靓妆 大相径庭 不胫而走
B.逶迤 怡情 疮痍 甘之如饴 颐养天年
C.沮丧 矩形 龃龉 含英咀华 越俎代庖
D.婢女 裨益 庇荫 刚愎自用 筚路蓝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如果说,在中国人眼中美国的治国之道尚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就有些面目可憎了。
C.2010年世博会究竟花落谁家?不到投票表决那一天,恐怕一直是大家期待揭开的谜底。”
D.广东,地处五岭以南,久居中原文化、中央文化化内、化外之边缘,毗邻南海、南太平洋,两头不靠、八面来风的独特位置,造就了广东今日的文化风貌和特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如一条清流在历史的峡谷中流淌,成为传统文化最美的组成部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纽带。
B.油荒引发的节油比拼已在各重型卡车品牌之间展开,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已成为国内该类企业当前的主流产品。
C.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行动,来帮助受灾地区政府应对灾难,任何国家作出的回答都是积极的和肯定的。
D.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功,中华民族能有现在的荣耀,靠的是全体勇敢的中国人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二、古诗文阅读(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共21分)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浏览完整试题——张岱《陶庵梦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灯火优傒,声光相乱       相:互相。
B.竹肉相发                 肉:肌肉,指竹子的内部。
C.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     席:坐。
D.赶入胜会                 胜:盛大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拉与同坐                      日与弟子角,无不胜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A.此时月如镜新磨        
B.触草木,尽死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渔樵于江渚之上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人分成五类。
B.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已毕,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属记叙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译文:                                                                      
(2)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
译文:                                                                      
(3)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共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0.名句默写(任选六题,每题1分,共6分)
⑴ 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⑵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⑶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⑷荡胸生层云,                。(杜甫《登高》)
⑸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⑹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⑺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三、现代文阅读(必做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题(共18分)
    “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展开余下试题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  有删节)
11.下列关于“文明”的概念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两项是(4分)
A.城市化进程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它起到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B.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丁《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具体是指先秦儒家沣沣乐道的“礼乐制度”。
C.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
D.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的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
E.“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科度上有了高下之分。
1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市问题”人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B.“城市文明”在当下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C.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米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
D.“文明病”、城市问题的人量涌现使“礼乐制度”在当。卜具有了越米越重要的意义。
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
F.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与“城市”的关系这两个问题。
13.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6分)
14.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4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共15分)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在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春来草自青;它放任——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代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想想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
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
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误的。    
一来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展开余下试题15.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                              (2分)
无用之物:                                (2分)
16. 请概括出作者喜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理由。(4分)
17.如何理解文中的“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3分)你怎样评价文中作者对成功的看法?(4分)
(1)                                
(2)                                
【实用类文本阅读】请阅读下列两段新闻采访录,回答后面问题
                                     Ⅰ
    20世纪80年代初,法拉奇访问了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经过深思熟虑,她一开始就对霍梅尼说“你是又一个伊朗国王,是新的独裁者。“把译员巴尼萨德尔(后来伊朗的总统)吓得发抖,不敢如实翻译给霍梅尼听。霍梅尼答非所问,法拉奇很生气。她知道霍梅尼在法国住了一段时间,多少懂点法语。又直接用法文对他:“你是暴君,暴——君。”说也奇怪,霍梅尼听了很镇静,并没有暴跳如雷,这也正是法拉奇早已料想到的,因为法拉奇在伊朗有14种著作译本,有人为霍梅尼全找来了,霍梅尼了解法拉奇,知道她写了些什么,但霍梅尼想回避她,几次中断访问,后来真的走开了,人们叫法拉奇也离开,法拉奇却说:“我不走,访问还没结束。”她硬是在那里等了两个半小时。巴尼萨德尔求她走,她说:“你要走,你走吧,我不走。你别推我,伊斯兰是不能碰女人的。”后来他们答应法拉奇,霍梅尼第二天继续会见她。
    法:对不起,教长,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譬如说,这块是他们要我披上见你的长纱,这块你坚持要所有女人必须披上的长纱,请告诉我,你为什么强迫她们掩盖自己?女性全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叉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都感到不便,然而,甚至在这里,妇女都表明她们和男子是平等的。
    霍:对革命作出贡献的妇女,过去是,现在也是那些穿着伊斯兰服装的女人……
    法:我说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所代表的东西。也就是说,妇女被隔离的状况,譬如说,她们不能和男子一起在大学里学习,不能到海滩上去或者和男子一起游泳,她们必须在另一个地方下水,要披上长纱;顺便问一下,披了长纱,怎么游泳啊?
    霍: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因为伊斯兰服装是为贤淑的少女准备的。
    法:教长,多承美意,既然你说了,好了,我现在要脱掉它。不过,请谈谈,像我这样一个女人.一直混在男子中间生活,显示她的头颈、头发、耳朵,参加过战争。在前线野外,在士兵中间睡眠,根据你的说法,她是不是不道德的,大胆而不贤淑的女人?(这时,法拉奇一把扯掉身上的披巾,把它扔在脚下。霍梅尼大怒,暴跳着冲出房间,法拉奇冲着他大叫:“您要去哪儿?去方便吗?”)

     卡扎菲大谈他如何深得民心,民众如何拥护他。法拉奇从现实与自我吹嘘的矛盾,与他展开了一番智斗。
    法:上校,如果他们这样爱你,那么为什么你需要这么多人保护?我来到这儿以前,带枪的士兵叫我停了三次.然后把我当犯人一样搜查,入口地方甚至有一辆坦克,炮口指向大街。
    卡:不要忘了这是军营。
    法:对了,那你为什么要住在军营里头?
    卡:我大部分时间都不住在这里,无论怎样,你对这种保护有什么看法?
    法:你怕被杀,怕得要命,我并不怪你。他们已经企图暗杀你好几次了。
    卡:这是你们报纸印来反对我的可笑宣传,你又怎么解释?
    法:证明了你就是在你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什么人爱你。
    卡:你先说我有群众支持,然后又说我把自己保护得太过分了,你自相矛盾。
    法:没有,没有。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点,人民因恐怖而鼓掌,你因恐怖而保护自己。
卡: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古怪的结论(沉默)。
(选自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录》)
18. 法拉奇善于从身边的具体事情提问。请结合这两段采访,说说她是如何结合身边具体事情提问的?(5分)
19 法拉奇认为“……甚至在这里,妇女都表明她们和男子是平等的。”但后面又说这里的妇女的隔离状况。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4分)
20. 法拉奇是闻名世界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你通过这两篇新闻采访录,认识到法拉奇有怎样的可贵品质?你认为她还有什么可能被人指责的地方?(6分)
五、语言表达(每题5分,共15分)
21.分析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1)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大的哲学家。
(2)恩格斯21岁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3)列宁17岁开始革命活动。
(4) 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5) 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探究结论:
22.即将毕业的高三同学,给母校赠送了两棵“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肇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