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8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7]
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缉私 编辑 修葺 舟楫 开门揖盗    B.啜泣 拾掇 点缀 辍学 气息惙然
   C.揣摩 湍急 喘气 端倪 惴惴不安    D.绮丽 畸形 脐橙 倚仗 犄角之势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交纳 缴纳税款 汇合 两军会合     B.淡泊 印象淡薄 体裁 题材新颖
   C.泄洪 一泄千里 株连 珠联璧合      D.启示 寻物启事 相应 相映成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 消费时尚。
②由于对小说主人公张大民这一类人的生活十分   ,他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张大民这个人物形象。
    ③    学校里的空气多么纷扰,我的心境始终是平静的。
   A.理念      熟识      尽管       B.理想      熟识      不管
   C.理想      熟悉      尽管       D.理念      熟悉      不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反恐”是一场方兴未艾的斗争,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威胁的次序认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B.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休戚相关。
   C.教育对个人命运、民族前途乃至对世界未来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消费者一旦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B.“9·11”事件发生之后,由于恐怖主义的影响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全世界大约有660万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失去工作。
   C.舞台是为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准备的,只有深刻的思想,才能充分激发出表演的艺术天才。
   D.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
的远山。
B.这个童话正是通过这一点(即使是微弱的力量,也是有利于集体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意义。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
文化暑假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
大海捞针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2题。


浏览完整试题 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使之越来越聪明。
   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是不对的,因为语感与思维具有客观同步性。这主要是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存上。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达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工具。语感能力的优劣,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亦在于兹。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性知觉只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化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因此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思维。
   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仅认识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因为它在展现语感基本属性即一般意义的同时,又完成了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时,语感就超乎了一般的意义,即不光是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对言语(口头和书面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觉、领悟能力。正确、全面认识语感与思维客观同步性的表现,会提高我们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习智力因素强化思维训练的自觉性。缺乏思维训练的参与,无疑是语感训练中的缺憾。那些辛辛苦苦一味抓听说读写的语感训练往往事倍功半,症结就在这里;反之,则能事半功倍,学习者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的狭隘经验的羁绊。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的参与而越来越强。这些已被实践反复证明。看来,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对于语感训练至关重要。
   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以思维训练服务于语感训练,培养学习者优良的语感。这样语言训练的运行机制就可以清晰化。至于对“哪个重要”的问题,也就不会偏执地下结论。
7.对文中加点词所指代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B.“分水岭在于兹”句中的“兹”是指语言活动中思维参与的程度。
   C.“这一层”是指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
   D.“它”指代的内容和“这一层”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8.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
   B.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而语言也只有联系思维,才能成为交际工具。
    C.语文教育,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
   D.在完成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的活动。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感的基本属性是指人们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B.语文课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主的课,不是单纯的思维训练课。
   C.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不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10.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只能停留在低级状态。
B.可以用“语感——思维——语感”简约表示语言训练的运行机制。
C.生动、具体的语感与理性经验的参与是语言活动的主体内容。
D.语感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分内之事和主要任务,思维训练只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额外任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更始笑曰:“茧栗(兽角初生如茧如栗。借指牛犊)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更始败,憙为赤眉兵所围,迫急,乃逾屋亡走,与所友善韩仲伯等数十人,携小弱,越山阻,径出武关。仲伯以妇色美,虑有强暴者,而己受其害,欲弃之于道。憙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仲伯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每道逢贼,或欲逼略,憙辄言其病状,以此得免。既入丹水,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憙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将护归乡里。
   时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即征憙,引见,赐鞍马,待诏公车。时,江南未宾,道路不通,以憙守简阳侯相。憙不肯受兵,单车驰之简阳。吏民不欲内憙,憙乃告譬,呼城中大人,示以国家威信,其帅即开门面缚自归,由是诸营壁悉降。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既薨,帝追感赵王,乃贳出子春。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降:投降。
B.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    遗:送。


展开余下试题C.时,江南未宾,道路不通      宾:服从,归顺。
D.吏民不欲内憙,憙乃告譬      内:通“纳”,放入。
12.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
因以泥涂仲伯妇面
B.   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其帅即开门面缚自归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京师为请者数十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憙有节操的一组是
①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②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③因以泥涂仲伯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④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⑤憙不肯受兵,单车驰之简阳。⑥憙下车……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憙的哥哥被人杀了,他当时年仅十五岁,就带着兵器结交宾客前去报仇,但因仇家生病和距离遥远而放弃了报仇。
B. 更始帝打了败仗,赵憙在丹水县遇到逃亡的更始帝的亲属,就资助他们衣帛粮食,并护送还归故里。
C. 赵憙的友人韩仲伯是个只顾自身安危的人,作者用他的行为来反衬赵憙仗义救人的智谋和节操。
D.赵憙任怀令时,奉法收考李子春,不为请者所动要处死李子春,但皇上终究宽免了李子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8分)
  1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仲伯以妇色美,虑有强暴者,而己受其害,欲弃之于道。憙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仲伯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每道逢贼,憙辄言其病状,以此得免。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春华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3)烟笼寒水月笼沙,            。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五、(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弟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浇灌!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能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8.作者不喜欢这种苦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不超过25字)(4分)


展开余下试题     答:                                               
19.结合第三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作者想表明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 (6分) 
     答:                                                                   
                                                             
  20.将倒数第二、三段的内容概括成不超过30字的一句话。(4分)
     答:                                                                
21.“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异曲同工吗?为什么?(4分)
答:                                                                 
六、(12分)
   22.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海啸”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70字)(4分)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掀起的狂涛海浪,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答:                                                                    
               &n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