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长郡中学2007届高三第九次考试语文试卷2007.5
  长郡中学2007届高三第九次考试
语文试卷 2007.5.3
时量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应用(共5小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在席卷中华大地的造城运动中,人们惟恐不够新,惟恐与旧物有瓜葛(gé),多少历史遗迹在堆土机的铲子下成了瓦砾(lì)堆,从南到北,城市的昨天不见了,城市患上了失忆症。
B.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guì)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yǎn)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在解决老百姓看病吃药问题上,在扶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乃至调整产业结构上,中医药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C.生旦净末丑,角(jué)色虽然各不相同,但上了装,在前台扯着喉咙高喊,使出浑身解(xiè)数,无非都是想要赢得一点别人的叫好和掌声。
D.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chà)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zhì)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草根平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社会不安、政治动荡,他愧对人民托付给他的政治责任;家庭堕落、亲信腐败,他愧对百姓赋予他的道德期许,陈水扁已经为大多数台湾人民所        。
②我虽然久仰许老大名,但一直无缘得见,这次还要烦劳您        一下。
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实际上,它暴露无遗出来的        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A.不齿   引见     不过 B.不耻   引见    恰恰
C.不齿   引荐     恰恰 D.不耻   引荐    不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表明侵权责任法也将呼之欲出。
B. 做人须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是一二是二,一言九鼎,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收到朋友、同行的信任,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C. 阿Q根本没有参加白盔白甲人抢劫赵太爷的活动,即使根据大清律也罪不容诛,但是他却糊里糊涂地被杀了头。
D. 这篇文章围绕同一物象生发开去,使笔力高度集中;举重若轻的收放本领,更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用例功力。
4.下列各然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目前北方五省正联合对超载货车进行整治,原因在于超载不仅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马路杀手,而且使得公路不堪重负。
C.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在于政策上的“一视同仁”。
D.成都都江堰市虹口乡深溪村农民张天成发现这只大熊猫,当时正处于半昏迷状态,13日下午被当地政府护送到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抢救。
5.联系第一段文字,将标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作为第二段,合理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① 古街虽窄小,却给人平直简约的感觉 
② 把整个一座古镇跌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 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  
④ 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A.④③①⑤②  B. ③④①②⑤  C. ④③②①⑤  D. ③②④①⑤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共4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6.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7.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1分。10-12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0—14题。
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子。父郑因[注],官寓蜀。涛八九岁知声律。其父一日坐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父卒,母孀居。
涛性辨惠,容姿既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因入乐籍。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纷纷辞客皆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涛每承连帅[注]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所有见遗金帛,往往上纳。韦公既知且怒,于是不许从官,涛献《十离诗》,诗意感人,遂复宠召,当时见重如此。
大凡营妓,比无校书之称,韦公南康(韦皋)镇成都日,欲奏之而罢,至今呼之。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制狭之,人以便焉,时谓之“薛涛笺”。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行一字,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使,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机敏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 
晚岁居碧鸡坊,创吟诗楼,偃息于上。太和中卒,年七十五。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注]①郑因,有史书记作郑郧。②连帅:指韦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寓蜀                    寓:寄居
B.每届蜀                    届:到达
C.稍欺良匠                  稍:稍微
D.殊不意裙裾之下            殊: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愀然久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      固以怪之矣
C.当时见重如此                而自令见放为
D.而涛性亦狂逸                而母立于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扫眉才子知多少。       B、往来车马留连
C、行一字,音令且得形象    D、涛献《十离诗》,诗意感人
13.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涛性辨惠,容姿既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应和)对。(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简要分析和概括“薛涛笺”的由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山  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⑵老当益壮,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⑶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整个身心立刻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觉里。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展开余下试题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在寒飙来临之前秋天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7.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1)                               (2)                            
(3)                               (4)                            
18.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                                                                    
19.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4分)
(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答:                                                                    
 (2)文中描写秋景把音乐的弦律作为背景,用意是什么?
答:                                                                    
20.在对秋景的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作者的哪些感受?  (3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以内的赏析短文。(14分)
(1)如歌如画,若即若离
——试析《秋天的音乐》构思全文的技巧
(2)妙喻妙悟,妙语连珠
——试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长郡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