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529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9]
苏教版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综合测试
说明;本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烧灼(zhuó)    曳(yè)过       涟漪(yī)           山如斧削(xiāo)
B.踮(diàn)起    澄(chéng)澈    鹰隼(sǔn)          命运多舛(chuǎn)
C. 通衢(qú)      烙(lào)印      瞭(liào)望         茕(qióng)茕孑立  
D.嵯(cuó)峨     擂(lèi)胸      缱(qiǎn)绻(quǎn)   玲珑剔(tī)透
2.下列各组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印象     蹈死不顾    滔天大罪
B.诛杀    侏连     伶仃孤苦    亭亭玉立
C.脉搏    松驰     形似枯髅    镂骨铭心
D.投缳    丫嬛     察言观色    一筹莫展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B.许多音乐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C.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清静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D.肖邦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甚至在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及至时过境迁,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B.新时期的总任务还必须深入持久,大张旗鼓的宣传下去,决不能因为前一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就销声匿迹了。
C.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D.有些学者评论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时,往往去其一而妄下定论,弄得面目全非。
5.“相信酒量是遗传的”这句话是对下面一段话中某种现象的解释。要把它插入段落中去。最好的位置是(    )
好喝酒,常喝酒,是五十岁以后的事。五十以前,(A)不但没有认真喝过酒,甚至没有注意过酒。(B)我父亲滴酒不沾,听他说过,他的父亲也是如此。因此,(C)从小就树立了我与酒无缘的观念。(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昆玉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小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举手投足间自然有股很浓的书卷气。
B.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严禁使用兴奋剂类药物,坚决打击隐瞒实际年龄现象”,要求各国奥委会带头执行,严格遵守。 
C.大气中臭氧层的减薄及南极上空臭氧洞的不断扩大是由人类大量放氯氟碳类物质造成的,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浏览完整试题二.语段阅读(18分,每小题 3分)
(一)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炮枪和烟灯,       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是未免有些危机。
7.依次填入上段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8.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鸦片”、“烟灯和烟枪”和“姨太太”                 
A.对“鸦片”应该区别对待,批判吸收;对“烟枪和烟灯”应该留一些作历史反面教材,绝大多数清除;对“姨太太”应该坚决摒弃。
B.对“鸦片”应该留一些作历史反面教材,绝大多数清除;对“烟枪和烟灯” 应该区别对待,批判吸收;对“姨太太”应该坚决摒弃。
C.对“鸦片”应该坚决摒弃;对“烟枪和烟灯” 应该区别对待,批判吸收;对“姨太太”应该留一些作历史反面教材,绝大多数清除。
D.对“鸦片”应该留一些作历史反面教材,绝大多数清除;对“烟枪和烟灯” 应该坚决摒弃;对“姨太太”应该区别对待,批判吸收。
(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9.下列每组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是          (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B、范增数目项王      其疾病而死
C、常以身翼蔽沛公    吾得兄事之
D、人皆得以隶使之    大王必欲急臣
10.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因击沛公于座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安能屈豪杰之流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善遇之
D.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称王      
B.地方千里                         方:纵横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西进              
D.项王军壁垓下                     壁:作动词,安营驻扎
12.下列对项羽不肯过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渡江后也不会摆脱失败的命运,没有必要。
B.他宁愿壮烈地死,而不愿苟且的活。          
C.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D.他要为自己这个悲剧英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64分)
三.(27分)


展开余下试题13.文言文翻译(13分,前三句各3分,后两句各2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③夫晋,何厌之有?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⑤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名句名篇默写。(每题1分,共6分)
①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心一片磁针石,                        。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            __    。惟草木之零落兮,   __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25分)
(一)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16.“镶嵌”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二)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展开余下试题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7.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8.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                                                                               
                                                                                  
          &n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苏教版必修”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