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试卷(含答案)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2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正zhèng 尺牍dú 摇曳yè 不容置喙huì B. 渚涯zhǔ 苍劲jìn 岑寂cén 差强人意chā C. 横财 hèng 炮烙luò 龟裂jūn 强词夺理qiǎn g D. 谄媚 chǎn 慰藉jí 湮没yān 间不容发jià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寒喧 逡巡 遁词 覆手为雨 B. 窈陷 国萃 讥诮 戛然而止 C. 丰腴 迥然 醴酪 礼上往来 D. 烟霭 形骸 畏葸 冠冕堂皇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 地下结论。 ② 他们的身影不久就 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③“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平头,这问题是够 的,我答不上来。 A. 轻率 消散 深奥 B. 轻率 消失 深奥 C. 草率 消失 深刻 D. 草率 消散 深刻 4.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共168幅,内容包括: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小说、世俗生活、时事趋闻等,几乎涵盖了中国百姓生活题材的全部,极具代表性。 B.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C.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和解体的过程。 5. 下面句子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印度洋海啸发生时,无情的巨浪吞没了房屋,卷走了生命,那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B. 今年春节晚会上由残疾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美轮美奂,征服了所有观众。 C. 她为了弄钱,卖掉了旧手套、旧帽子、废铜烂铁,讲起价来,锱铢必较。 D. 辩论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双方唇枪舌战,机变如神,场面沸反盈天。 6.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说》作者韩愈,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擅长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C. 钱钟书是著名的学者、作家,著有学术论著《管锥编》、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D. 鲁迅曾给《史记》很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成就无与伦比,同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亦有开宗立派之功。
浏览完整试题7. 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去村四里有森林 C.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谴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D.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8. 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悦亲戚之情话 D.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9.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B. 以愚黔首 C. 眄庭柯以怡颜 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0. 下面句子中与其它三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能喻之于怀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戍卒叫,函谷举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有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和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1. 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 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 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D. 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 12. 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 A. 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B. 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 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 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最重要的方面。 13. 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是( ) A. 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 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 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 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1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 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 C. 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 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5—18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②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③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④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⑤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后汉书•酷使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 苍头:奴仆。 ② 棰:马鞭;鞭打。 ③ 小黄门:小太监。 ④ 文叔:光武帝刘秀的字。⑤ 强项:不肯低头。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 辟:征召 B. 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迁:变动官职 C. 流血被面 被:覆盖 D. 强使顿之 顿:叩,磕头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B.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 将何以理天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 D. 宣悉以班诸吏 古之治天下,至 至悉也 17.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董宣“强项”的一组是( ) ① 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② 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③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④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⑤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⑥ 愿乞一言而死。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宣自做官以后,由于政绩优异,逐渐得到重用,朝廷竟特别起用他为洛阳令。 B. 董宣怒杀凶手之后,公主向其父皇控告。皇帝大怒,要杀董宣。 C. 董宣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不畏皇权,大义凛然,强硬不屈,真不愧是一个“强项令”。 D. 光武帝对董宣杀死公主的家奴一事,前后的态度变化很大。开始是勃然大怒,想置董宣于死地,稍后求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最后是通令嘉奖,并赐之重金。 四.(9分) 1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 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译文: ② 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文: 2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