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6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2]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06—200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06—200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憎恨(zēng)  一骑红尘(jì) 霓裳(cháng)  征帆去棹(zhào)
   B、石扉(fēi)   山居秋暝(mín) 暮蔼(ǎi)    清道辟路(bì)
   C、编纂(zuǎn)  羽扇纶巾(guān) 上溯(shù)  门衰祚薄(báo)
   D、不肖(xiào)  渌水荡漾(lù)    执拗(ào)  万姓胪欢(lú)
2.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全都规范的一项是               (      )
   A、如愿以偿        司马青杉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B、出师未捷        沧海月明      至善至美       名列前茅
   C、天崖沦落        豆寇词工      朝三暮四       促膝而对
   D、心悦诚服        春意阑姗      愤世嫉俗       芥蒂难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①为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而出版的《雨果文集》       了雨果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和画家的全貌。
②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制,而且需要         人们言行、       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③以艰涩掩饰        ,是现如今学术风气不正的表现之一。
A、显现  规定  调和  浮浅 B、展现  规范  协调  浅陋
C、表现  规划  调理  肤浅 D、体现  规劝  调整  浅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杰出的政治家,品味某些大国领导人的行为用语,就能预知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向,即所谓一叶知秋。
B、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该单位的领导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于是上行下效,到处显出蓬勃的生机。
D、潜入犯毒团伙内部抓捕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浏览完整试题B、街头摆摊零售无包装主食和其他熟制品,明明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可为什么这种现象至今未能禁绝呢?
C、对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行医疗保险的问题,文件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都认识到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
②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a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b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c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d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ad        B、bc         C、ac          D、b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8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
     据北京奥委会介绍,“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其一是中国
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涵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源远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员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统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涵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的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画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的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的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中使用现代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涵着巨大的潜力。
(选自2003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7.下列有关“北京奥委会会徽肖形印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的是肖形印,是会徽的主体图案,基准色是红色,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
B、印章出现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C、这枚“中国印”仍代表着古老的、至今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意义。
D、选用“中国印”这种特殊的样式,主要是表达中国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8.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巧妙结合了中国、北京和奥林匹克三个标志性地区名词。
B、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地设计了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
C、三个部分的独立结构与整体结构的比例合理协调。
D、对形象景观的应用和市场的开发都是很有利的。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印”的神韵,是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中,简洁、自然、流畅,与图案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C、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有其文化特定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中国印”之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
D、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体的设计主要处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和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B、“中国印”中变形的“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其核心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
D、“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


展开余下试题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汉军)野无所掠。            B、水上军开(赵军)入之。
C、善,(将军韬略)非臣所及也。      D、(韩信派出的侦探)知其不用,还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3分)
译文:                                                                    
(2)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5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6分)
西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1、2两句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感觉?(2分)
                                                                 
  (2)“卧看”二字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全文景与情的交融你是如何体会的?(4分)
                                                                 
                                                                 
17.名句默写(任选四题  4分)
(1)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4)多情自古伤离别,                  。
(5)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五、(18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8—21题。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嗡嗡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展开余下试题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洌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的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谐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8.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           文中又多次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 
(4分)
答:(1)“灵光”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地的魂灵”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特点与本文的主旨,从两个层面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篇散文通篇紧扣一个“黄”字,并且反复渲染黄色的河滩、河床、山和          水,目的是在歌颂黄河壶口瀑布惊涛骇浪和如雷吼声的惊人力量。
   B、这篇散文以听壶口瀑布的吼声、看壶口瀑布的浪涛和想黄土地的魂灵为顺序组织材料,并且落笔在黄土地的魂灵上面。
   C、这篇散文是从黄河之所以在壶口形成瀑布这个角度切入,然后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歌过渡到主题的。
   D、这篇散文借黄河在壶口猝然凝聚的壮观景象,歌颂了以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为特征的民族精神。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毛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