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64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初中2007级语文训练题六
初中 2007级语文训练题六
古诗文阅读(一)
一、出师表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平明之理( ) ②论其刑赏( )
③以遗陛下( ) ④贞良死节( )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必能裨补阙漏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 今义: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下列中句中加点词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恢弘志士之气
B.亲贤臣,远小人
C.有所广益
D.此皆良实
5.解释下面的短语。
①作奸犯科
②悉以咨之
③优劣得所
④性行淑均
6.下面的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试用于昔日
A.万钟对我何加焉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C.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翻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9.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 的建议;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 ;
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 ;④第四段提出了 的建议
浏览完整试题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城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
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 ② 失道者寡助( )
3.下列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胜者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舜发于畎亩之中( )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发于声(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2.选出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4.下列词语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C.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问所从来,具答之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
C.所以动心忍性
D.亲戚畔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7.简答。
①文中强调人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甲]
沁园春•雪(节选)(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展开余下试题
[乙]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 )
A.江山如此/多娇
B.干戈/寥落/四周星
C.惜/秦皇/汉武
D.人生自古/谁无/死
2.填空。
两首诗都表达了_____的主题,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_____________,乙诗侧重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会赏析¬¬¬¬¬¬_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坐(宋•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
2.作者写梧桐,抒发了什么感情?
初中 2007级语文训练题六答案
一、《出师表》
1.①治;②罚;③给予;④坚贞 2.(略) 3.A.古义:身份低下,见识浅陋 今义:品质恶劣,行为不端 B.古义:受感动,受激励 今义:衷心感谢 C.古义:……原因 今义:因此 D.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深恨,仇恨 4.D.(前三句为形作动,后一句为形作名) 5.①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②都拿来问问他们;③好的差的各得其所;④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6.D 7.B. 8.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9.①严明赏罚;②内政安排;③军政安排;④亲贤远佞
二、《得道者多助》
1.A.城墙 B.胜利 C.护城河 D.归顺 2.①如获至宝 至理名言 至高无上 ②曲高和寡 孤陋寡闻 3.B 4.(略)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施行仁政 7.D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略) 2.B 3.B 4.B 5. (略) 6. (略)7.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四、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五、
1.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意思相近即可)
六、
1.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七、
1.D 2.爱国 豪迈、自信;忧虑、悲壮(意近即可)3.(1)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美之情。“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于历史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业绩。(2)此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意近即可)。
八、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九、
1.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托物言志(拟人)。
2.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 (221.10.156.37)
上一篇:
初中2007级语文训练题五
下一篇:
初中2007级语文训练题七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初中2007级”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